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张店区金石幼儿园优秀教学活动展示
索引号: 11370303MB28657889/2022-5212638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12-09 发布机构: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张店区金石幼儿园优秀教学活动展示

发布日期:2022-12-09
  • 字号:
  • |
  • 打印

 

张店区金石幼儿园“创意美术”回归童心的探索与实践

 

前言:

    7月底,在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大赛(noc)中,我园的教师团队获得全国第二名,特等奖的优异成绩。这给我们极大地鼓舞和深深地启迪:我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日常积累的资料,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自己制作特色展评片。

“这是一个恣肆汪洋的创意天地:丰富独特的创作材料、妙趣横生的创作情境、生趣盎然的创作过程、自由快乐的创作体验,引领孩子徜徉在艺术的殿堂;这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激情浪漫的大型彩绘、气势恢宏的合作长卷、纯朴稚拙的立体造型、内容迥异的借形想象,流动着孩子心灵花开的声音。

三年前,我园的“创意美术”园本课程在山东省幼儿园特色展评中,得到了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那时的它尤如一株生机勃勃的小树,破土而出,抽出枝条(造型材料创意游戏情境创意、表现形式创意);三年后的今天,她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探究由“如何创意”发展到 “回归童心”。让创意美术回归童心就是要以孩子为本,珍视童心,依归童心,融入童心,正视幼儿的艺术潜能和天赋,尊重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健全人格形成,让童年如画,童心如歌!

你想了解回归童心的创意美术吗?你想窥探纯真的童心世界吗?你想让童心净化你的心灵吗?请你走进童画世界,聆听童心歌唱吧!

一、思考——童心的呼唤

我们也曾迫切地希望创意美术尽快成长为一株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但当我们想急于去摘取那好像成熟的果实之时,却发现:我们为未来的果实而牺牲了些许的花朵和绿叶。童心的缺失,在呼唤回归童心的创意美术。

1、孩子笔下的 “成人画”。

在日常美术教育活动中,老师常常为追求画面效果,而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镜头:六一画展,老师为了让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画面精美,笔法精致,规定内容,精心指导。你画    ,你画     ;再重新画一张,树要画大一点,要用深绿色。这样的作品,尽管构思巧妙、布局合理,但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孩子的画吗?”

现在的孩子缺少了生命中最为快乐的东西,那就是自由的童心——田野上的奔跑、与动物的私语、心灵的自由飞翔;一块石头、一根树枝就是一支最好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树,自己心中的爸爸、妈妈、心中的我。而成人式的训练,成人式的审美淹没了纯真的童心,孩子的美术活动不再是心灵的歌唱,而是成人指挥下的鹦鹉学舌,孩子的画成了由孩子画出的“成人画”。

2、老师的“新”淹没了孩子的“心”。

在日常的美术教育中,老师们为了追求所谓的画面效果,绞尽脑汁出新,出奇,镜头比如:这些新方法,新材料,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孩子内在的美感、内心的情感、创意、语言激发了多少呢?老师教法、材料的“新”,淹没了孩子的 “心”。

3、孤独的美术,失去了童心的丰盈。

P5镜头一:这一周的主题是:美术没有什么

镜头一中的老师虽然想到了美术与主题的联系,但也仅仅是把美术当做是形象的描绘而孤立了,镜头二中的美术就更孤独了,他没有科学观察的支撑,没有音乐活动的共鸣,没有语言表述的积累。没有社会实践的体验,只有短时间内一点点形象的启发,就像一个孤独的人,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没有支持与关怀。这样的美术只为画而画幼儿的绘画是另一种语言,孤单的美术中,孩子内心没有丰富的生命体验,孩子的画没有了稚趣灵动。

教育家德廖莫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绘画是孩子用心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画讲述童心的故事,他们在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讲述中成长,这是他们的精神需求。童心的缺失在向我们发出呼唤:让美术教育回归童心,让孩子们在创意美术中享受童年的欢乐!

二、行动——童心的回归

创意美术是从童心流出的一条涓涓小溪,或欣喜,或伤心,或雀跃,或沉静,它细腻、清澈、神奇,美妙,我们沿着溪流的路径,迎着童心的呼唤,走进童心世界。

1、珍视童心,崇尚真爱

儿童是成人之师。毕加索曾说过“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

儿童天生喜欢涂涂画画,一堆石子、一段树枝,在墙壁上、沙土中就能绘出自己心中的快乐和伤心。这是上帝给予儿童的一种天赋,而且儿童画饱含着人之初的纯真与质朴,与艺术的至尊有着天然之合。回归童心的创意美术,就要珍爱呵护这种纯真质朴的“原创性”。

“圆”是小班的孩子最具代表性的涂鸦符号,他们喜欢用圆圈来来表现看到、想到的一切。

“小朋友有几只眼睛呀?”

两只呀!

那你的画的小朋友为什么有四只眼睛呢?”

不是,这是小朋友的大鼻孔。

孩子的画充满了夸张和变形,他们会放大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个孩子之所以强调鼻孔,是因为前几天感冒鼻塞,很不舒服。

“圆”在这个孩子的笔下则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这是月饼,我家有很多很多月饼。这些月饼都是我的,这是爸爸,这是妈妈,他们都把月饼给我吃。

在这里,圆是月饼、圆是爸爸,圆是妈妈,圆还是属于我的一切。

孩子用圆这个简单的符号,表达着丰富的内心世界。

“原创性儿童绘画“,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充满童真童趣,呵护这种原创性,就是呵护童心,就是呵护人类的美好未来。

    幼儿美术教育实质上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因此,在创意美术中,我们透过孩子的作品及时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例:

创意美术是人的教育,是美的教育,是情的渗透,是爱的流露爱是来自心灵的第一语言。爱是孩子绘画的动力,爱是润泽童心的雨露。在创意美术中,我们始终站在关爱儿童,珍视童心的的角度上,让绘画活动成为整个丰富生命感知的喷射口,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来关怀。

2.依归童心,激发创意。

西泽克认为:“儿童的绘画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儿童的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回归童心的创意美术,以依归童心为出发点,尊重艺术潜质,使儿童自由纯真的天性充分体现。

1、贴近生活,童真灵动(内容)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孩子的绘画蕴含着独有的迷人的秩序和哲学。我们贴近幼儿生活,选择与幼儿生命律动合拍的内容,唤起幼儿的联想、催生幼儿的创作动机,让幼儿在创意美术中童真灵动。

身边的人和事幼儿最熟悉不过的了,在小班《我和奶奶去散步》的活动中,通过和圆圈树打个招呼、坐在树下歇一歇,帮助幼儿积累有目的绕过障碍物的经验,巩固表现封闭圆。

我是小羊,我陪奶奶去散步。

我是小兔我陪奶奶在大树下休息。

…….

涂鸦游戏中,孩子们沉浸在“陪奶奶散步”的情境中,陶醉在温馨快乐的体验中。爱随线条流淌,爱在心中播撒。

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潺潺的小溪,茂密的森林,绽放的花朵,飞舞的蝴蝶……这一切带给孩子多少美丽的遐想,多少心灵的感动。只有让孩子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让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我们走进春天的公园、秋天的果园、走进社区,去感受生活中的美。户外写生,将课堂搬到了阳光普照的世界,孩子们感受到了阳光、空气,感受到了万物的勃勃生机,他们的感受是细腻的,真切的,诗意的。此时,孩子们远离了传统美术中的临摹的桎梏,作品有了灵气和生命。市委大院里的白杨树在孩子们的眼中的白杨树都富有生命的灵性。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夸张白杨树的“眼睛”,对叶子进行了删减、错位,生动的表现出了白杨树的精髓。当孩子的心灵被打开时,我们发现孩子心中,有多少关于大树的形象、大树的故事用画笔诉说。

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感体验,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对艺术有着天然的悟性,他们具有与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是上帝的密探” 。国内外大师的名画、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孩子们欣赏的优秀范例。

在欣赏活动中,我们改变了先用“画上有些什么?”“你想到些什么?”让幼儿泛泛而谈,然后教师从画家、作品名称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再让幼儿临摹大师的作品的传统做法,将艺术欣赏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欣赏、感受、表现融为一体,使幼儿真正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审美想象得以充分诠释和释放。克利的《房子在哪里》,没有明显的房屋造型,孩子们却能通过想象重现日常观察的印象。活动前,我们请孩子欣赏幼儿园、教堂等房子的照片,说说它们颜色、房顶、墙面的不同。活动中,我们将画面改为单色,降低幼儿独立造型的难度并注入游戏的元素,寻找自己的家,确定它的部位,在轮廓线内涂色。幼儿在涂色的过程中发现房屋丰富多彩的形象。

克里的《快乐的房子》的欣赏,则是抓住屋顶这一主要特征,将房子赋予生命,“有一群房子高兴得不得了,它们戴上了什么样的帽子,穿上了什么颜色的衣服?房子们觉得自己漂亮极了,高兴得都笑弯了腰。我们周围的房子听见快乐的笑声,也来了,谁来了?他有什么样的房顶?”孩子们谈论着自己熟悉的房屋,画出也不一样的房顶,再画墙、开门窗,刷墙(涂色),让房子手拉手。幼儿的生活,为艺术作品的欣赏提供了经验支持,艺术作品的欣赏,又将现实生活赋予无限的遐想。客观观察与主观想象融为一体,原来都必须画得笔直的墙现在可以任意改变,甚至扭一扭都没有关系了。孩子们感受到一幢幢房子在建造中的快乐,造房子的人也乐在其中了。此时,艺术欣赏不但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一部分,更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2、创意材料,童趣盎然  (材料)

创造性是创意美术的灵魂,创造性的使用工具材料,使幼儿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至关重要,在创意美术的材料上,我们力求凸显“趣”、“巧”、“美”。

“趣”即所选材料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点。一堆沙子平淡无奇能够让孩子聚精会神玩上半天而不知疲倦,一块泥巴毫不起眼却让孩子留恋往返。沙子和泥土简单,让孩子的心情很放松,沙子和泥土好玩,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创造的快乐:可以堆成山,堆成房子,堆成沙发…….捏成小人,捏成青蛙,捏成蝴蝶,捏成汽车…….捏成任意的形状。没有人去约束,去要求,去干扰,更没有心理负担,有的只是绝对放松的心情,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在完全轻松的状态下兴致所至的捏造千奇百怪的形状,我们不能用成人理性的思维去干预孩子感性的表达与创造。

 “巧”即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和常规美术材料,巧妙地赋予它艺术的价值,挖掘新用法。废旧的鞋子、雨伞、衣服、自行车、酒瓶、书包、玩具;自然界中的树根、树叶、葫芦、稻草、玉米棒;废弃的三合板、kt版、瓦片、砖头、铁丝;就连厨房里的酱油,餐桌上的蔬菜、水果等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创作的元素,赋予它们艺术的灵感。看!这些毛毛虫,是用酱油做的;这幅牡丹图,是小班孩子的杰作。您一定想不到,这是孩子们用甘蓝菜和抹布集体创作的。蘸色拓印的效果,把水墨画的墨韵表现的淋漓尽致,堪与水墨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纸笔是幼儿园常见的绘画材料,也是最方便的材料。水彩笔、炫彩棒是小班孩子常用的绘画材料。在《洗澡》活动中,再现洗澡生活情境,淋湿身体(水彩笔表现小动物造型)——抹肥皂搓泡泡(用两种炫彩棒涂抹泡泡)——清水淋浴冲洗干净(用小刷子涂抹清水)。孩子们尝试运用简单符号,大胆表现小动物洗澡的情景。油水分离的巧妙运用,使画面更加稚拙生动。

面对一张普通的纸,我们不被“形”所困扰,用它的变化去表达孩子的感受。把它折叠,形象地展示孩子的生长过程;把它变长,巧妙地体现古代人的神韵;把它变圆,透视出孩子作品的稚趣;把它变成凹凸的浮雕,给孩子广阔的创作空间……

 “美”,即材料融色彩造型构图于一体,带给幼儿审美体验。在《蜘蛛织网》活动中,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刮蜡纸和牙签,随着牙签在纸上划动,五颜六色的蜘蛛丝跃然纸上,彩色的蜘蛛网让孩子们欣喜不已,兴趣盎然

造型材料比比皆是,面对丰富的物质世界,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创造的双手,让一切皆能美术,让美术童趣盎然。

3、借形想象,童心飞扬(方法)

童心世界,充满了奇妙的幻想,自由的想象。借形想象给予了孩子一个想象的支点、给予了孩子一个雀跃于无际幻想的空间。一条线、一个圆、几个字、一片色块,一块泥巴、一件废旧的物件,孩子们都会赋予它们生命。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创意的天空。让我们跟随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走进纯净稚趣的童心世界吧。

自由飘逸的云,在孩子们眼中是城堡、是海盗船、是游龙、是雄狮……

用抹布轻轻一拖,狡猾的狐狸,可爱的小鸟便跃然纸上······

一条随意涂鸦的线条,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和谐的家园、奔跑的小狗、游弋的小鱼……一个个的圆,是正在吃草的小兔、横行霸道的螃蟹、呜呜叫得小火车……一片色块,是腾飞的巨龙、是身着燕尾服的金鱼……

正是这些不可思议的想象和画面,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儿童画,也成就了想象的艺术,造就了艺术的生命力,点燃了创想的灵光。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在自由自在的涂抹中,孩子们的心灵像画面一样美丽、清纯、丰富、灵动。

3、融入童心,共享美术

回归童心的创意美术,就要心怀童心,融入童心,从孩子的情趣和需要出发,顺应天性,适时引领,共享快乐。

1、情境,情趣激童趣

情境,是美术教学的催化剂,创设富有情趣的情境,会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和经验,激发幼儿的情感,有了情感,才有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才有充满童趣的美术创造。

生活情景:(举例酱油画毛毛虫)

生活情境就是选取孩子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事加工为特定的情景,把美术表现方法融入情境,使活动更加生活化、形象化。

家庭卫生大扫除,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小班绘画《大扫除》,我们利用两支深浅不同颜色的水彩笔当作“吸尘器”引导孩子们从地毯一头“吸”到另一头,从上吸到下,从左吸到右,不放过每个角落,把房间内的灰尘通通吸干净。最后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粘贴家具,并摆上鲜花和玩具。在情境的驱动下,孩子实现着从无控制涂鸦向有控制涂鸦过渡,使横直线的重复练习演变成有意义的“劳动”,在“劳动”中真切感受到“我真能干”。

《小厨师做比萨》,但这个名字就会勾起小班孩子的食欲。老师和孩子一起先在面团上抹上黄油(黄色水彩笔涂色),然后放上红色火腿和绿色青椒(撕贴彩纸),最后放在烤炉里烘烤,四周微焦(咖啡色水彩笔画边缘)。在当小厨师模拟做比萨的情境中,老师和孩子一起沉浸其中,享受着制作过程的快乐。

游戏情景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情景就是将情景设计成一个游戏,把绘画过程与游戏融为一体。春游是孩子们的最爱。春天来了,我们去踏青吧!大狮子来踏青——是用全脚踏,踏出的是一簇簇的青草。老奶奶来踏青——是用脚后跟,踏出的是一串串黄色的迎春花。不倒翁来踏青——是用脚外侧,小兔子来踏青——是用脚尖...... “春天的秘密都藏起来了,快来找找看啊”,之后引领孩子去寻找春天的秘密,柳树、风筝、花儿、青蛙……并用小画笔让秘密看得见, “小画笔从这开始出发了,走啊走,沿着边缘走走走,咦!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小画笔走过的地方像什么呢?像大雁、小鱼、毛毛虫……孩子们展开翅膀,尽情想象。整个活动在踏青的游戏情境孩子们体验着玩色的乐趣,感受着色彩的层次变化,发现着、表现着春天的美,快乐着、陶醉着! 

故事情景

故事情景就是从优秀绘本、经典诗歌中选取故事情节进行加工设计,将美术表现与故事情景融为一体。童年在童话中度过,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故事,听着听着他就是故事中的角色。绘本以精致优美美画面、生动精炼的语言、天真诗意的情节,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抓住了爱好幻想的幼儿的心灵。油画撕贴印染的、拓印等丰富的表现手法,蕴藏着众多可借鉴的优秀美术资源。我们让绘本故事与创意美术美丽邂逅,相互交融,使孩子们在欣赏、感知、体会故事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独特的想象,在故事情境中,创作属于自己的绘本故事。

美丽的桃花》,这是一个传统的美术课题,平常只是用语言导入:春天来了,美丽的桃花开了,我们用小手点出美丽的桃花吧!其实,“桃花”在我们成人眼里,千姿百态,芬芳四溢,粉嘟嘟的,是春天的天使。而孩子们感兴趣的却是洋洋洒洒飘落的花瓣。绘本《桃树下的小白兔》顺应了孩子的这种天性,小白兔将桃花瓣儿送给它的朋友们。桃花瓣儿在这里有了生命,有了故事,成了温馨友情的象征。以绘本故事为线索,设置这样的故事情境:“小白兔把桃花瓣都寄给谁?他们用桃花瓣做了什么?小白兔好想再拥有一颗大桃树,把更多的桃花瓣寄给朋友们,现在我们就来帮他实现这个愿望吧!”——接着带领孩子泼画树干,倒画树枝、添画小动物。有的送给了小花猫,有的送给了小蜜蜂、毛毛虫、小蜗牛......在这个故事情景中,桃花瓣儿有了生命,有了故事,孩子们尽情挥洒,传达着春天讯息!不再是单纯的为画而画。

《蚂蚁和西瓜》,当教师的蚂蚁和西瓜的故事变成幼儿的蚂蚁和西瓜的故事时,怎么搬、怎么运、怎么吃都成,这个没有统一答案的绘画取材,给了幼儿创造自己图式最大的安全感;《蜡笔小黑》,绘本的最后,通过教师引导,可以生成一节美术课:蜡笔刮画;《雪花人》整本绘本都是运用了版画的创作手法,可以让幼儿尝试版画创作......

例:天使的翅膀、等等

富有情趣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作品充满童真童趣。

2、技能,授鱼变授渔

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不会画”。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说:“孩子们,你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看似放手,实质是放任。看似自主,实质是自由。好像谁要教了,那就是观念落后。美术技能到底是敎,还是不教?教!关键是怎么教?创意美术中的教,就是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在《全运健儿了不起》的美术活动。先让孩子在比较中区分每一个比赛项目的运动特点,然后在向全运冠军学习的情景中,把画纸假设为运动场馆,引导孩子先以头为中心,以变魔术的方式,改变身体的不同方向掌握不同动态的人:头朝下,身体在上,正面的,侧面的。这是体操运动员。这是孩子们的创作:做自由体操的运动员,跳绳的小朋友、举重者等等。还有一组水墨作品的运动员:(跑步的、冰上舞蹈、铁饼运动)。

由此可见,技法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思维能力。老师就是教给孩子一种方法,关注孩子的起点、视点、兴趣点,使学习成为他们的需要,将技法转化为能力。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3.指导,潜心释童心。

 “关注生命的教学才能立住脚跟,滋养灵魂的教育才能永放异彩”。 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用童心讲述的童话。面对纯洁无瑕的孩子,看着他们纯真可爱的笑脸,纯净透亮的眼睛,我们带着深深的情感潜心去体味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他们的童心在绘画过程中释放。

孩子们都在画海洋生物,一向不爱画画的嘉嘉坐在一边不动笔,老师问他:“你准备画什么?”他说:“我在想”。我说:“不要一直想下去了,一直不停地想,就什么活也干不了。”他说:“我画浪花。”我立刻表示赞同:“好啊,浪花开放起来像放烟花,鲨鱼吓得方向也分不清了。”过了一会儿,我走到他身边时他对我说:“我画好了。”看得出他虽然画了浪花,却是很被动的,我就进一步鼓励:“再想一个,我相信你能行!”后来,我发现他把座位换到了瑞瑞和琪琪两位好朋友的中间,完全投入了活动。在活动结束的时候,我特意请他来介绍他画的刺豚,他说:“原来有一条小鱼,它一直在想啊想,差一点儿就被鲨鱼吃掉了,可是,他立刻开动脑筋,画出了一只刺豚,刺豚生气的时候全身气鼓鼓的伸出了长长的刺,鲨鱼见了灰溜溜的逃跑了。”这时,他多有自信啊,那只小鱼就是说的他自己,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到画里去了。事后还对提出了指导的要求:“以后画画的时候,你多和我聊聊天我就会画了!”

中班活动《团团圆圆过中秋》,在与孩子讨论时,老师接着画了孩子熟悉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画这些人物时,特意画的夸张又有动感,如:扭着身子倒茶的妈妈,戴着眼镜看报纸的爸爸等,在讨论人物特征时给孩子参与表现的空间,让他们去观察发现。在作画中,晓晓想画爸爸,接连画了两个圆圈,觉得画错了,觉得很郁闷,之后在“桌子”上毫无目的涂抹。老师及时介入,用改画的方法将圆圈画出爸爸的五官,指着黑黑的地方说:“这是个豆沙月饼吧,馅都跑出来了”,就这样他就满怀信心的画了起来。画着画着,画面上的人物漏掉了很多主要特征:没有手、耳朵等。老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把这个观察发现的机会交给孩子们:“没有画手,就没法拿月饼了!”“忘了画嘴巴什么都吃不成了”“没有画耳朵,就听不到好听的音乐了” ……这样让所有的孩子都能逐步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能力。

在《动物我们的朋友》这个主题开始前,两个孩子和殷嘉毅把他们饲养的小乌龟带来幼儿园,在观察、护理小乌龟的过程中,孩子们商量着给它们起名字。成子涵的小乌龟比较调皮,经常从鱼缸里爬出来,孩子们说太随他的主人了,就叫他:“皮皮”吧。嘉嘉的乌龟很乖巧,就叫它:“乐乐”。从此皮皮和乐乐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孩子们将自己画的小乌龟张贴到了墙面上,要随时保护它们。这只孤单的小乌龟是希希的,他在给自己的小乌龟画像时,他发现自己的小乌龟一动不动,希希心情糟糕透了。他想,他的小乌龟该扔掉了,因此,他也不想再把小乌龟的画像放到主题墙上,坐在一边闷闷不乐。老师发现了,细心地询问了原因,又去查看了小乌龟,原来,小乌龟冬眠了。于是,老师走到希希身边,耐心的给他说明情况,并鼓励他把小乌龟放到主题墙上。希希高兴地说:那我就把这只冬眠的小乌龟放到这里吧,别让其他的小乌龟来打扰他。过了一阵子,希希高兴的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小乌醒了,他真的没有死。其他小朋友听了这个消息,也都高兴的笑了。

变色龙中的女孩

很多老师都说在孩子画画的时候,教师不能代笔,否则会妨碍孩子的创造力。的确,有的老师代笔的太多,老师的痕迹非常明显,尤其是展览式作品,很少能看到画出童心的作品。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孩子画错了,老师帮他改两笔,可以给他信心和勇气。例如:

要特别注意一点就是:帮的目的不是为了即时效果,而是为了长远的不帮,一帮到底,当然就糟了!

总之,老师指导,都要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让童心在童画中绽放。

4、讲评,童眼看童画

回归童心的创意美术的评价,倡导童眼看童画。我们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幼儿作品,注重幼儿的内心感受,情感体验,肯定幼儿独特的思维,激发幼儿创造力。

我们创意美术中的评价在情境中进行,,有时在创作过程中,又是在结束时;有时是讲故事,有时是诗朗诵,有时是做游戏;有时是老师评,有时是幼儿之间互评,有时是集体讲评,有时是个别讲评。不管是哪种形式,评价,不是辨别所谓的好坏,而是有意义的分享,让孩子们分享情感,分享快乐,分享成功!

小班水粉涂鸦小鸟的讲评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这是一些彩色的小鸟蛋,有的刚刚从蛋壳里伸出嫩嫩的爪子,有的还藏在蛋壳里睡觉呢!这只红色的小鸟是第一个钻出壳的,瞧她多胖呀!-- --红色的小鸟扭着屁股在跳舞,黄色的小鸡张开翅膀想要飞。这只蓝色的小鸟是最后出壳的,眼睛还没睁开呢!---小绿飞起来了,它飞得好高啊!我也跟着飞起来了!低头一看鸟窝里小黄正着急呢,它也很想飞!----飞在空中的小红鸟看到花园里有一朵美丽的小花,它赶紧飞下来想要和花儿比美呢!----这两只蓝色的小鸟飞得好累啊,总会掉下来,好辛苦!后面那只黄色的小鸟在哪儿使劲的喊:“加油!加油!”---哎!可怜的小蓝鸟,他仰着头看着哥哥姐姐在天上飞,好着急啊!它努力的想飞,可是飞不起来,急的它来回走,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

     变色龙的讲评是捉迷藏的游戏;。。。。。

这样的评价给每个孩子展示的机会,把心里的话画出来,再把自己的画说出来。

孩子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孕育着童真与灵性。如果教师把幼儿充满激情的创意表现只是整齐的张贴在作品墙或主题墙上,作品本身的功能就没有得到发挥了利用。我们使幼儿的作品我们视幼儿的作品为一件件艺术品,通过艺术性的呈现使作品富有美感:幼儿把自己的变色龙藏在梵高的名画中,玩捉秘藏的游戏;邮票看世界》,孩子创作的一张张小邮票,变成了一张大大的邮票;孩子们的一个个小比萨,成了一个好大好大的黄比萨,每个人的神情都透着一种渴望,渴望啃一口,看,口水都流下来了;《》(绘本),孩子们的    变成了一本本绘本;

有时作品不再是静止的“图画”,而是孩子们手中富有生命的游戏道具,发挥着独特的魅力。看孩子们菜谱够丰富吧,煎荷包蛋、韭菜炒鸡蛋、馄饨、煎小鱼、烤羊肉串、烤豆腐,菜谱成为孩子自助餐角色游戏的道具,他们已经把对美的感受转变成一种游戏的快乐,在快乐中享受着创作的乐趣。

融入童心就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们喜欢什么,想什么,怎么想的?孩子不需要成人去为他创造一个世界,而只需要成人适当引领,让他们去创造自己的世界。

    三、收获——童心的歌唱

让创意美术回归童心,回归不是倒退,不是只强调幼儿心中内在的自然本能,而是在尊重幼儿自身本能前提下的一种超越。随着童心密语的一道道破译,我们感悟着,聆听着,收获着。百余名孩子的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美术教育活动多次在省、市公开课观摩中精彩展示并获奖,幼儿园的园本创意美术课程、美术作品结集出版,全省幼教同行多次来园参观学习,专家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最让我们欣喜的是,在创意美术中,孩子们探求着、惊奇着、淋漓酣畅地表达着……老师们感动着,赞叹着,如醉如痴地享受着。我们越来越清晰地听到孩子孩子们心灵的歌唱,童心世界的美妙让我们惊叹。作品解读

这歌声真诚、透明、率真、美好……

这歌声,让我们心中芬芳四溢!

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一生陶醉于儿童的天真,创作了大量儿童生活漫画,深受儿童喜欢,广为流传。其中的秘诀正如先生所说:“由儿童变成成人,好比青虫变成蝴蝶,青虫的生活和蝴蝶大不相同……成人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她同蝴蝶一起飞,而我是敛住翅膀同青虫一起爬。”敛起翅膀,与孩子一起爬行,终有一天她会化蛹成蝶,展开美丽的翅膀。

童年总是与童心、童真、童趣联系在一起的,弥足珍贵。让创意美术回归童心,让童年如画,童心如歌,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是为人师的幸福,也是人生难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