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走近小学”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2-5305154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2-12-10 | 发布机构: | 淄博市张店区黄金国际幼儿园 |
“走近小学”
张店区黄金国际幼儿园 李莹 杜卫丽 张晓倩
活动背景:
进入大班下学期,孩子们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倾向于小学生活,立足孩子们的所需,我们顺势开展了“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通过进行“云上参观小学”“云上请小学里的哥哥姐姐解答疑惑”等小主题内容,(如图1、2)帮助孩子了解了小学生活,知道怎样做才能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图1)
(图2)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对于小学有向往也有担心,而孩子们的担心更多的是体现在心理适应层面的疑难,如:“担心上课时想上厕所怎么办?”“上课时间太长坐不住怎么办?”“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怎么办?”等等。当孩子们沉浸在对小学的畅想中时,我们发现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小学生活的元素也多了起来,“模拟小课堂”就是其中之一,而这也成为了老师与孩子共同建构实践经验,构建心理适应的最好场所。
实录(一)
这天,洋洋和豆豆在室内创造性游戏开展时,将桌子、小椅子和小黑板抬到了表演区,将三件物品按照他们的想法摆放好后,洋洋拿着从搭建区找来的一块四棱柱积木,站在黑板前,在黑板上指指点点,而豆豆则坐在桌子前,一边笑一边趴在桌子上附和着洋洋(如图3)。这时,有几个孩子注意到了他们的游戏陆续加入进来,并又添加了张桌子和几把小椅子,洋洋也特别专注地一边指着黑板一边“读”起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可过了一会儿,扮演“学生”的孩子们就坐在桌前开始嬉戏打闹,扮演“老师”的洋洋一会儿敲敲黑板一会儿呵斥都无济于事(如图4)。
(图3)
(图4)
游戏后的分享(如图5):
师:“今天的表演区很有意思,你们谁能来讲讲今天在表演区玩了什么?”
众:“我们在表演小学里的老师和同学”,“我们在演上课。”………..
师:“我看到大家玩的很开心,哪位扮演学生的小朋友能来说一说今天你们课堂里的小老师教的什么内容呢?”
婧瑶站起来说:“我知道,洋洋讲了一首诗”
师:“你能来朗诵一下这首诗吗?”
婧瑶笑了笑坐下了。
师:“那我们请小老师洋洋再来把这首古诗朗诵一遍。”
师:“这次大家听清楚了吗?”
众:“是《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师:“这一次我们怎么都知道小老师讲了什么内容啦?”
如意:“因为我们认真听了。”
筱雅:“因为我们的眼睛都看着洋洋,大家都很安静。”
师:“噢!原来我们认真听,仔细看,保持安静就能听清楚老师讲的内容。你瞧,想要知道上课时老师讲了什么其实也很简单的呢!那下一次游戏时我们就用这个方法,看看小老师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图5)
(分析:皮亚杰认为:“游戏不是幼儿与生俱来的、不习而能的‘本能’,而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渐发生发展起来的。”当老师发现孩子们对小学生活越来越感兴趣时,就刻意提供了黑板、粉笔、沙漏等材料放在教室的一角,为孩子自主游戏的开展提供支持。游戏后的分享,老师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顺势将孩子们担心的问题之一“上课听不懂老师讲什么怎么办?”展开实践后的探求,在对比式的体验感受中推动孩子们理解、概括所思所想,从而解决内心困惑。)
实录(二)
区域活动开始洋洋和豆豆依然兴致勃勃地来到表演区,并快速地把椅子、桌子、黑板摆放好,不一会儿,筱雅、一一、晓桐、默轩、时钰也加入了进来,洋洋站在黑板前大声说:“上课”,几个孩子陆陆续续的站起来说:“老师好”。“不对不对”豆豆说,“我们应该一起说”,筱雅说:“我喊1、2,我们一起说老师好”,几个孩子连忙说好,只见几个扮演学生的孩子站好,筱雅喊了一声“1、2”,大家一起说了一声“老师好”(如图6)。这时,有有过来看了看,站了一会儿就跑开了,洋洋继续扮演小老师在讲古诗,一一说:“你应该把你说的古诗写在黑板上,我看视频里小学老师都是这样的”。洋洋挠挠头走到老师身边请老师帮忙写,老师帮洋洋把古诗写在了黑板上。这时有有拿着一分钟沙漏走了过来,老师好奇地问,这是在干什么的呢?有有说:“我是拉铃的”(如图7)。
(图6)
(图7)
游戏后的分享:
老师请参加小课堂游戏的孩子们来分享一下自己在游戏中干什么。
筱雅说:“洋洋今天讲了一首古诗。”
师:“谁知道古诗的内容是什么?”
鹏鹏:“是《望庐山瀑布》”
众:“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哇,这次你们记得这么清楚呀。”
七七:“因为我们认真听了。”
曼曼:“也认真看了黑板上的字。”
师:“嗯,你们太棒了。瞧,上课听讲只要认真听、仔细看,老师讲的内容我们自己就清楚了。”
师:“有有,你刚刚站在小课堂外面干什么?”
有有:“我拿着沙漏看时间,到点就拉铃下课了。”
师:“噢,那你的沙漏颠倒了几次就到下课时间了?”
有有:“我没数,反正我颠倒了好多好多次。”
师:“哇,原来你们这节课上了好久,沙漏都记不过来时间了。看,当我们专注并投入到一件事中时,时间的流逝我们居然是感受不到的。所以,如果我们在上课时专注一些,根本不会感受到一节课的时间有多长。”(如图8)
(图8)
(分析:游戏中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支撑了游戏的发展与进程,游戏里出现的“向老师问好”“将上课内容写在黑板上”以及“拉铃下课”等情景,都是孩子们对于小学生活的已知再现,可见现在孩子们已对小学生活有了些许接纳。游戏后的分享老师适时的追问再次和孩子们共同总结提炼了问题的解决,同时老师的问题引导又引出了孩子们所担心的另一个问题“上课时间长坐不住怎么办”,游戏中沙漏的出现让时间有了具象化的表达,老师适时进行的总结帮助孩子在实际感受中解答心中的困惑。)
反思:
好的教育应该是知行合一的,幼儿的担心更多的是来源于因对小学环境与生活方式以及交往人群的变化等等所带来的未知,从而产生的自我社会适应层面的担忧。而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许多社会学习是在游戏时发生的。活动中,老师发现了幼儿所需,在环境、材料中给予幼儿充分的支持,并适时抓住幼儿游戏的契机推动孩子进一步去感受体验,从而以问题驱动孩子的思索,帮助孩子在实际经历中解答心中困惑,建构心理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