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70303MB28657889/2019-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19-09-14 发布机构: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9-09-14
  • 字号:
  • |
  • 打印

淄博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

20199-2022.8

 

为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学校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和山东省《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鲁教职发〔20181号),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力争把学校建设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名校,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传统与现状

·区域环境

学校所在地张店地处环渤海经济区重镇淄博,紧邻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国工业强区和重要的交通枢纽、物流中心。近年来,淄博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加快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着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和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

张店区作为中心城区,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全力打造充满创新活力的时尚、奋进、宜居之城, 特别是以产业布局调整、重大项目建设等为抓手,形成了经济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

随着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等快速发展,行业企业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快速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经济发展所需的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匮乏。特别是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文化艺术类等专门人才短缺,制约了行业企业的发展,进而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新旧动能转换的突出因素。

与此同时,大量适龄人群因综合素质达不到企业要求而无法就业,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和再教育,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是一项艰巨而迫切的重大任务。这些都对职业教育在质量、结构、特色、成效上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张店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学校背景

学校始建于1977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山东省中职示范校在建单位,在淄博市乃至全省中职教育中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多年来,学校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不断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加大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淄博市、张店区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适应经济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

近年来,淄博市内大多数中职学校已经基本走出了规模增长的急速扩张时期,转而进入强化内涵建设的稳定发展时期,更加注重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我校在占地面积、办学规模与同类学校相比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亟待狠抓基础能力建设,营造更优的校园环境;狠抓内涵建设,向管理要效益;狠挖师生潜力,突出体验、实践环节,向质量要发展;狠抓专业建设,构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信息化能力建设,创新信息技术特色。

(二)机遇与挑战

·发展的机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山东省《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鲁教职发〔2018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的意见》(鲁教学字〔20197号)等文件的出台为职业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保障。现代职教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中职生升学、综合素养提升、与行业企业对接等搭建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2.社会和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强劲,“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蔚然成风,中等职业教育加速发展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3.张店区教育“高点定位,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大力支持中职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学校发展创造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4.终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职业教育培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5.学校通过国示范、省示范以及品牌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了综合实力、专业建设和内涵建设水平,为今后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面临的挑战

1.上级政策扶强扶优趋势的显现,加剧了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办学条件相对落后,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2.区域内普通高中的扩张发展,长期的生源数量、质量问题使得学校面临提高质量谋发展的诸多困难。

3.师资老龄化严重,尤其是专任教师比例失衡,高水平“双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学术型人才和高水平专业带头人相对缺乏。

4.德育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整体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5.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稳定提升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有待进一步加强。

6.学校和教师整体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资源质量不高。

二.规划愿景

(一)办学理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学生有更好发展。

本办学理念的核心是“成才与发展”,这是国家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对职业教育社会价值的要求,是学校现阶段生存的必然条件,是学生、家长的现实追求,是学校在多元智能理论引领下的积极实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学生有更好发展”是学校解决当前问题,追求职教特色和不断自我挑战的选择,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在现代形势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总体目标

·办学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内涵发展、市场导向、文化引领,进一步彰显校企深度融合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特色,通过三年建设,使学校办学规模稳定,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的专业群发展布局,重点建设专业达到省内中职学校先进水平,学校成为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中职名校。

·培养目标: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劳动者。

本培养目标是学校办学、管理、教育、课程等目标的核心,设定培养目标是为了彰显本校教育的职业性,即明确一份社会责任: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本校办学理念的指引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融入区域经济,紧跟就业岗位,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提供更为有效的、更加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服务。

·办学特色: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本办学特色是学校在“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让学生有更好发展”办学理念指引下,依据市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学校实际,在办学实践中,通过有意识深化校企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逐渐形成各专业各具特色的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本办学特色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市场需求,将有效促进校企双方价值观的统一,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逐步成为了社会公认的办学风格。

三、重点发展项目

(一)体验式德育管理项目

·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平台,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丰富体验式德育管理内容,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目标达成标志

2019-2020年,修订学生手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平台,开发德育管理案例校本教材,丰富体验式德育管理项目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0-2021年,修订班主任成长手册,配合学分制建成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平台,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有特色的具有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2021-2022年,学生综合素养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能够熟练的用平台数据进行班级、班主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形成经验性的总结,开发德育一体化校本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以实践为基础,强化养成教育;以评价为手段,培养学生习惯,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德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实施措施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当代中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以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完善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修订和完善德育修身计划,加强学生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以《中职生行为规范》为主题,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主成长的动力。

4.整合各种资源,合理规划学校德育课程,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5.最大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效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班级文化栏,走廊橱窗等打造出德育文化氛围。

6.以学分制为基础,建成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平台,实现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与汇总,全程反馈学生成长经历和发展状况,实现教师跟踪学生成长过程并进行在线动态分析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加强家校合作,畅通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渠道,与家长形成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家校合作,促使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同时提升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选择性课程改革项目

·工作目标

进一步明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尊重主体发展需求,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挖掘共享课程资源,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基于学生能够主动选择和参与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提升质量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模式,提升学校服务师生共同发展的能力。

·目标达成标志

2019-2020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选择性课程改革经验。修订课程管理制度,明确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营造课程文化氛围。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探索选择性课程体系。

2020-2021年,借助省市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选择性课程体系特色鲜明。

2021-2022年,形成系列校本教材及相关配套教学资源,形成与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课程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实施措施

1.通过网络、电话、交谈、参观等途径对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邀请专家进校指导,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2.教师通过自主研究、职业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培养课程开发的技能,增强对课程的责任感并提高团队意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能工巧匠到校为教师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改革能力。

3. 对课程建设规范管理,有关选课制度、科目设置、课程标准等均汇编成册。

4.至少开发5本校本教材,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打造选择性课程体系。

5.结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 课程评价体系。

6.撰写课程建设典型案例,形成论文集,在市级以上平台进行经验交流。

(三)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

•工作目标

围绕项目、课题、教学成果培育等工作,做好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切实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以期在高考辅导项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方面获得佳绩。

目标达成标志

20192020年度,聘请各级专家进校做专题培训,协助研究确定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扎实推进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研究;落实省市区三级重点课题具体研究工作;分专业研讨国家职教系列新课标,把握教学内容及方法,提升教学团队科研能力。

20202021年度,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学校继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立足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探索,开展优秀课例研讨。推进学校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成果。

20212022年度,项目建设成果在学校相关教学教育领域应用,并在省内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显著;甄选优秀教学成果参加各级教学成果评选。

•实施措施

1.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成立由分管校长、教务主任、专业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督促与评价;实现“网络化、过程化、可视化”的课题研究全过程管理模式。

2.构建科研积分系统,分步骤完成科研项目的评价和积分管理。选拔培育科研骨干,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省级教学成果申报奠定基础。

3.广泛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搜集整理最新职教政策,及时把握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动向。建立起“学校搭建平台、科研处协助推进、项目责任人牵头落实”的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出台相关制度,借助合作企业力量,合理分解任务,有效推进研究,确保成果落地。

4.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其他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建设“互联网科研平台”,形成规范、系统、高效的管理模式,力求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5.完成各级教学成果申报,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研究能力。

6.撰写教科研工作典型案例,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扩大学校教科研品牌影响力。

(四)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

•工作目标

探索以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管理应用开发使用办法;搭建以数字资源平台—超星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环境;促进互联网应用与教育教学管理、学校保障及技术支持的深度整合;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科学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日常管理与教学实施的高效化和实时化。

目标达成标志

2019-2020年度:寻求第三方解决现有网络环境中的冗余和错误,疏通学校网络带宽,维护好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形成校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以年度为单位服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2020-2021年度:规划好数字化校园实施路径,探索以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管理应用开发,以单个部门作为试点,以需求出发进行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利用超星教学平台对优质课堂及优质微课进行展评、交流。

2021-2022年度:实施校园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数字化职业能力发展和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教师信息化课堂深入研究,积极参加各项信息化比赛,参赛成绩突出。

 •实施措施

1. 寻求第三方对现有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测试,诊改,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冗余和错误进行修正,对校园内部网络进行全面整理。

2. 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校内赛实施方案,以多层次推进,多角度服务为重点,切实组织好教师学习信息化、掌握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并为教师的信息化提升寻求更多的企业及培训资源。

3. 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超星平台为载体,组织好信息化课堂录课和信息化微课开发工作,并利用平台进行展示学习。

4. 以学校的一个部门作为试点,进行工作流的提取,形成以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推向各个部门,带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发展。

5. 实施校园数据中心建设,探索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保学校运行基础数据,为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四、组织分工、保障与规划管理

(一)组织分工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淄博信息工程学校三年发展规划(2019-2022)》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科室及专业部主任为成员。负责学校三年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明确具体分工及责任,以过程督查,阶段成果倒逼机制,确保规划内容的落实与质量。

组长:郭庆

副组长:刘云东、张林丽、刘浩、孟宪辉、王伟泽

成员:科室部门及专业部主任

(二)保障措施

1.强化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注重激励,体现公平,既营造“激情创业、追求卓越”的工作氛围,又积极倡导“公平互助、和谐民主”的人文追求。

2)健全学校党总支、工会、团委各级组织关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各类关心教职工工作、生活制度,疏通各种民主参政、议政渠道,形成健全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3)进一步整合学校职能部门,明确部门职责,落实校级领导周表格式管理、部门领导月汇报制度,努力构建部门轻松合作的工作氛围。

4)坚持干部年轻化思路,建立干部年龄限制和任期限制,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运行机制。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完善干部学习制度,重点提升干部奉献意识和管理水平,树立“先干一步,关爱为本,责任为重”的干部理念。

5)教师成长方面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实行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强化教师师德意识,把教师做人放在首位。通过提供培训和双证验收制度,推进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步伐,完善好教师梯队建设,逐步打造师德高尚,技艺精湛的教师队伍。

6)强化职员服务意识,明确职员服务对象,降低职员管理重心,落实基层、部门管理制度,以“职员工作流程”作为抓手,提高职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7)积极宣扬教师“奉献、快乐、发展”的事业观追求,宣扬“和谐、进步、自强、自立”的学校精神,从精神层面影响教师的积极行为。

2.加强教学诊断

1)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相关制度要求,不断完善学校常态化周期性教学工作诊改制度和工作机制。

2)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工作计划,落实相关措施,扎实提高工作效率。

3)有序推进学校自我诊改工作,对学校办学理念、教学工作状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状态、师资队伍建设状态、资源建设状态、制度建设与运行状态、需求方反馈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评价分析,得出诊断结果。

4)完成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诊改报告、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年度质量报告等材料。

3.完善学校文化

1)凝炼富有职教特色的文化体系,着力塑造好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形象工程,突出校企深度融合理念,不断丰富与发展独具特色的理念系统、行为系统、视觉系统。

2)加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系列活动将学校文化植根于每一个师生的心中,产生师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内在力量。

3)结合校园环境建设,细化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等区域的文化建设,打造整洁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体现出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

4)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立足实际,不断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不断提高教师办公条件,为师生创造安静、温馨、舒适的工作环境。

(三)规划管理

项目名称

工作目标

工作达成标志

实施措施

责任人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以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体系,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平台, 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丰富体验式德育管理内容,形成德育管理顺畅、德育队伍精良、德育方法创新、德育途径广泛、德育资源优化的工作局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2019-2020年,修订学生手册,完善学校德育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设学生综合素养平台,开发德育管理案例校本教材,丰富体验式德育管理项目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和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

2020-2021年,修订班主任成长手册,配合学分制建成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平台,打造平安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营造积极、创新、和谐的德育氛围,整体构建有特色的具有规范化、精细化、人本化的德育工作体系。

2021-2022年,学生综合素养平台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能够熟练的用平台数据进行班级、班主任、学生的分析和应用,形成经验性的总结,开发德育一体化校本课程,通过生动活泼的德育手段,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以实践为基础,强化养成教育;以评价为手段,培养学生习惯,以学校为核心,形成德育体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

1.通过培训,帮助班主任明确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当代中职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以文明校园建设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道德建设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完善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修订和完善德育修身计划,加强学生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管理,以《中职生行为规范》为主题,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把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主成长的动力。

4.整合各种资源,合理规划学校德育课程,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丰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5.最大化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效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班级文化栏,走廊橱窗等打造出德育文化氛围。

6.以学分制为基础,建成学生综合素养数据平台,实现学生日常表现的记录与汇总,全程反馈学生成长经历和发展状况,实现教师跟踪学生成长过程并进行在线动态分析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加强家校合作,畅通家庭与学校的沟通渠道,与家长形成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通过家校合作,促使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同时提升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选选择性课程改革项目

 

进一步明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尊重主体发展需求,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挖掘共享课程资源,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起基于学生能够主动选择和参与的课程体系;探索有效提升质量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模式,提升学校服务师生共同发展的能力。

2019-2020年,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学习选择性课程改革经验。修订课程管理制度,明确课程内容,完善课程标准,营造课程文化氛围。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探索选择性课程体系。

2020-2021年,借助省市职教专家和行业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课程资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选择性课程体系特色鲜明。

2021-2022年,形成系列校本教材及相关配套教学资源,形成与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课程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1.通过网络、电话、交谈、参观等途径对行业企业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邀请专家进校指导,形成专业调研报告。

2.教师通过自主研究、职业培训等形式学习相关的课程知识、培养课程开发的技能,增强对课程的责任感并提高团队意识。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能工巧匠到校为教师进行系统的课程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课程改革能力。

3. 对课程建设规范管理,有关选课制度、科目设置、课程标准等均汇编成册。

4.至少开发5本校本教材,开发配套教学资源和精品课程,打造选择性课程体系。

5.结合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评价、 课程评价体系。

6.撰写课程建设典型案例,形成论文集,在市级以上平台进行经验交流。

 

 

 

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

围绕项目、课题、教学成果培育等工作,做好基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切实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以期在高考辅导项目、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等方面获得佳绩。

 

20192020年度,聘请各级专家进校做专题培训,协助研究确定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扎实推进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研究;落实省市区三级重点课题具体研究工作;分专业研讨国家职教系列新课标,把握教学内容及方法,提升教学团队科研能力。

20202021年度,根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学校继续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立足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探索,开展优秀课例研讨。推进学校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成果。

20212022年度,项目建设成果在学校相关教学教育领域应用,并在省内外中职学校进行推广;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显著;甄选优秀教学成果参加各级教学成果评选。

1.严格执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成立由分管校长、教务主任、专业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督促与评价;实现“网络化、过程化、可视化”的课题研究全过程管理模式。

2.构建科研积分系统,分步骤完成科研项目的评价和积分管理。选拔培育科研骨干,组建项目研究团队,为省级教学成果申报奠定基础。

3.广泛调研,掌握行业企业发展动态,搜集整理最新职教政策,及时把握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动向。建立起“学校搭建平台、科研处协助推进、项目责任人牵头落实”的教学成果培育机制,出台相关制度,借助合作企业力量,合理分解任务,有效推进研究,确保成果落地。

4.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其他职业院校的成功经验,建设“互联网科研平台”,形成规范、系统、高效的管理模式,力求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5.完成各级教学成果申报,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课题,进一步开阔眼界,提升研究能力。

6.撰写教科研工作典型案例,形成学校教育教学论文集,扩大学校教科研品牌影响力。

 

 

探索以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管理应用开发使用办法;搭建以数字资源平台—超星平台为核心的数字化校园应用环境;促进互联网应用与教育教学管理、学校保障及技术支持的深度整合;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科学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日常管理与教学实施的高效化和实时化。

2019-2020年度:寻求第三方解决现有网络环境中的冗余和错误,疏通学校网络带宽,维护好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数字化校园环境;形成校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实施方案,以年度为单位服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2020-2021年度:规划好数字化校园实施路径,探索以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管理应用开发,以单个部门作为试点,以需求出发进行信息化管理软件开发;利用超星教学平台对优质课堂及优质微课进行展评、交流。

2021-2022年度:实施校园数据中心建设,建立数字化职业能力发展和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服务学生职业发展。教师信息化课堂深入研究,积极参加各项信息化比赛,参赛成绩突出。

 

1. 寻求第三方对现有校园网络环境进行测试,诊改,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冗余和错误进行修正,对校园内部网络进行全面整理。

2. 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校内赛实施方案,以多层次推进,多角度服务为重点,切实组织好教师学习信息化、掌握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并为教师的信息化提升寻求更多的企业及培训资源。

3. 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超星平台为载体,组织好信息化课堂录课和信息化微课开发工作,并利用平台进行展示学习。

4. 以学校的一个部门作为试点,进行工作流的提取,形成以部门为单位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推向各个部门,带动各个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发展。

5. 实施校园数据中心建设,探索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保学校运行基础数据,为学校长远发展规划提供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