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4-5494220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4-08-27 | 发布机构: |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课程理念,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教育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聚焦特色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新质生产力”,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管理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深化课程融合建设,彰显学校特色教育。
4.聚焦核心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聚焦规范管理,筑牢高品质教育根基
1.抓“规范管理年”行动的“关键变量”
召开专题会议,开展基础“规范管理年”政策解读和学习培训,重点学习文件中《基础教育规范管理主要依据清单》及省规范办学“十五条”要求,切实增强管理者和教师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和规矩意识。
严格落实规范办学各项要求,将重点项目的跟进和反馈纳入常规检查,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课程落实:落实新课程方案,开齐开足课程,以劳动、综合、道德三个学科为重点,明确各年级备课负责人,加强巡课力度,做好课堂落实。
(2)作业管理:将集体备课与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落实先周作业记录、每日作业清单、学生作业记录本一致,规范细节要求。
(3)教辅征订:严格落实上级相关文件要求,规范各项流程。做好师生、家长政策知晓。及时了解各组各班的情况,不定期巡视,确保不出问题。完善过程材料,做好档案整理。
2.抓教学制度的“有效落实”
健全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校长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分析探讨教学工作形式和任务,教学中心分工做好会议的组织和记录工作。
完善学情会商制度,坚持因材施教,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基于学科教学的学情会商,精准分析学情,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优化集体备课制度,重点结合新教材的使用,拓宽教研形式,丰富教研内容,开展主题化研修活动,让教研真实发生。
3.抓常规管理的“施测质效”
(1)“线上+线下”双线并行巡课。在每周至少三次常态巡课+增加交互式线上巡课。巡课问题即时大群反馈,个别问题单独沟通,确保常态化课堂的教学质量。
(2)“集中+分散”常规检查求实效。每周先周备课检查:每周学科分管领导检查备课组集中备课情况,并于周一前在备课组长群里反馈完成情况,重点把关集体备课的质量。每天上课状态反馈:教学中心分学科或分级部进行巡课,重点反馈课堂实施情况。每两周听课、研修随机抽查:每两周以备课组为单位查看教师听课和研修情况;每学期两次集中检查,备课组长全程参与。教学常规集中检查和分散检查相结合,检查结果记录教学常规考核。
(二)聚焦培精育新,蓄能教师专业梯级成长
以三年重点发展项目为抓手,打造“多层次协同发展”的卓越教师新团队,通过“两室一坊”的建设让每个层级的老师都能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师发展体系。
1.筑基提质。坚持德育为先,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学校新教师入职培训。推进“青蓝工程”建设,开展师徒结对,通过新教师“教学跟岗”“教研跟岗”方式,搭建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助推新教师“入境”培养。
具体安排:9月,制定教师发展需求表,调研满足性需求和引领性需求,形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报告。10月,在调研基础上寻求上级培训部指导建立校本培训配档表,定期开展专题培训。飞扬工作室以课堂教学能力提升为活动训练点,通过新教师亮相课和“飞扬杯”课堂展示两项活动推进。每月分学科与“青椒工作坊”成员结对进行听评课活动。
2.培精育新。借助“青椒工作坊”骨干教师资源,开展主题式培训,活动类型为读书交流、模拟讲课、课程课题类论坛等,以学科组形式推进。教师例会设立主题交流环节,为组长和骨干教师搭建展示平台。组织“优秀教师”展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3.培训赋能。探索校本研修主题与网络研修相融合的有效路径,进一步规范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管理,增强培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国家级、省市区的教师网络研修,打好提前量。用好“教师例会”和“青椒工作坊”两大校本培训平台,“间周”和“月度”推进,为教师搭建分享交流舞台。
(三)聚焦强课提质,打造精品课堂的常态化模式
1.依托“组团听课”,促进常态课提质。固定每周“晒课”时间,重点关注课堂展示后的评课与反思,依托学校大例会,开设“新课标课堂教研案例分享”专栏,由组内教师以案例方式对设计及教后反思进行分享,以展促研,以展促思。
2.以评促学促教,建立学生“课堂成长园地”。建立规范统一的学生“课堂成长园地”,深入研讨项目设计及标准,做好每堂课的即学即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学期初,各备课组结合实际统一制定项目,每课的备课中依托命题,设计好当堂评价内容,由学生课上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互评方式,掌握学生当堂达标情况,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做好一、二年级、考查学科“乐考”工作。落实依标命题,重点做好标准研制,推进规范性、科学性的“乐考”。
3.建立教学质量动态监测机制。优化作业设计,设置课堂作业本,实行堂堂清,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通过听课、评课等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加强对抽测年级测试结果的深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召开专题会议推进。强化命题研究,定期召开抽测年级教学质量工作会议,组建命题研究团队,加强对命题的研究。
4.推进“教研跟进+结果反馈”落实。提高集体备课质量,强化集体备课的过程检查和质量反馈,提升各备课组教研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借助巡课和组团听课反促备课质量。
(1)优化备课组计划模板,制订操作性强的教研计划。先周备课,分管领导和教研组长检查,并在备课组长群内先周反馈。固定教研时间和地点,做教研记录,备课组长群内拍照反馈,分管领导或值班校长检查。规范教研流程,精细教研内容,加强效果监督。
(2)月末召开备课组长会议,反馈集体教研情况。借助“组团听课”活动,检验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质量、效果。开展“践行新课标、用好新教材”的校本化教研。
(四)聚焦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开展“每学期一个学习好习惯”落实活动。本学期重点跟进好习惯为课堂参与好习惯和写字好习惯,建立“写字成长记录本”,以课本生字、课文为依托,进行写字指导。备课组以单元为单位,设计书法指导的课件,集中讲授与单独指导相结合,学校跟进日常展示与写字本使用情况,多管齐下,帮助学生练好字。
2.开展丰富多样学科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拓展素养落地的新路径。落实区域重点工作,常态化推进读写项目实施。每个学科、每个年级至少组织一次学科活动,单元实践、评价展示、主题研学、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学期初列入计划,学期中跟进,并以公众号形式呈现活动成果。让学生在参与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参与中有收获、在参与中获得肯定。
3.抓实艺体课堂主阵地。强化常态巡课,关注学生课堂艺术和体育技能达标情况;关注体测项目开展,向课堂要质量;不搞突击,全员达标,本学期四年级重点训练跳绳,确保易拿分项不失分。
4.丰富校园活动促发展。召开艺体工作会议,制定学期项目发展计划。开展达标运动会、篮球赛、跳绳比赛、庆元旦文艺汇演、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做到月月有比赛,月月有活动。体育组提前谋划阳光大课间提质方案,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保质量、有特色。艺体社团强化日常训练的质量,做好艺术节和体育节的组队、训练、参赛,按时上交活动安全应急预案,力争实现比赛成绩的突破。
5.做好学校卫生工作。健全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完善“两案九制”;常态化做好晨午检、因病缺课追踪等工作,做好传染病预防和宣传教育;落实日常班级消毒、通风等制度。按照上级要求做好禁毒、国防教育等工作。
(五)聚焦管理迭代,助力“培训式”“互助式”课题研究
优化校级课题的研究过程,提高研究实效,提高区级课题主持人的研究能力,发挥市级课题的辐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形成提炼意识和成果意识,促进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融合。
1.校级课题方面:将“文献综述”替代校级论文进行评选,打好研究的基础。继续开展“培训式”结题汇报,由单边汇报变为多边互动点评式、教师相互学习借鉴的汇报。开展文献研究培训(2次,10月、11月)和结题报告撰写培训(1次,5月)。
2.区级课题方面:规范完成区里的规定动作:申报、开题、中期、结题。通过例会展示的方式,推动主持人的研究,展示研究成果。
3.市级课题方面:完成语文课题开题、英语课题中期、数学课题结题工作。将课题研究与学校教学融合一体,推动学校层面的教学改革。在研究的基础上提炼,申报成果。每学年做1次研究成果分享汇报。
4.省级项目方面:以多项市级课题为基础,挖掘优势和特色,提前谋划,参加省教改项目申报,力争有突破。
5.论文撰写方面:把论文投稿统计放在备课组,进行日常督促和信息统计。结合校级课题研究,强化教师的文献阅读和研究力度。
(六)聚焦智慧育人,多举措提升信息素养
1.推进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常态化应用。制定新学期交互式在线教学系统应用计划,做好设课、过程监控与结果评价工作。每间交互式教室确保每周开设上级规定的课时,固化责任人,确保质量,信息中心做好过程监管。加强在线教学资源管理,及时对不合规的资源进行删除。加强在线巡课,实行周巡课月反馈机制,通过平台进行记录并及时反馈。继续探索双师课堂的特色教学模式,形成各学科课例资源集。
2.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普及。组建技术骨干小组,对师生基础数据进行录入,同步探索9大应用平台的应用并进行教学实践。利用例会进行教师培训,展示技术骨干的应用案例。学校范围内推进,学期末评选优秀案例。
3.构建信息“新空间”促师生素养提升。继续使用学乐云平台授课或备课,根据平台数据计入考核。升级“创客社团+特色活动”模式,开设编程、机器人、steam课程,推行人工智能教育,助推学生素养提升,形成创新社团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七)聚焦升维细化,提升课后服务“粘合力”
1.“全门类”完善校外社团课程设置。每日课程遵循“全门类、多选择”的原则,设置涵盖基础作业班、音乐口才、美术书法、体育运动、科技发明4大门类在内的共计30余门课程,给家长更清晰的选课指导、让学生应选尽选、全面发展。
2.“全时段”加强校外社团过程管理。加强对校外社团的“课前—课中—课后”全时段管理,通过管理倒逼授课质量提升。课前:严审教师资质,进校授课教师需为专职,且每学期“一课一师”,中途无故不得更换,每日持进门证入校授课。课中:提前上报本学期授课计划,做到有“备”而来;每周至少两次不定时巡课,针对巡课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即查即改;用好“社团活动记录表”,细化课时授课内容。课后:每日清扫教室卫生并断电后发群,把控好错峰放学时间,将学生送到家长手里再离开。
3.“全流程”筑牢校外社团安全底线。收取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签订合作协议、承诺书,严审开课社团资质;下午第三节当堂教师上整节课,班主任送队,确保校外社团学生铃响后再到社团课教室;教师提前15分钟候课,课前点名并追问未到学生去向;社团课课间原则上不集中休息,确有个人问题需解决的,“接力式”外出,避免学生扎堆。细节、细化、细致,从问题看路径,把容易发生安全问题的难点、痛点一一堵住。
(八)聚焦提质增效,突出办学特色显成效
1.培育教学成果新增长点。将成果培训纳入“青椒工作坊”计划,定向提升骨干教师的成果意识。从教学成果培育视角,协同德育中心,推进家校社协同共育工作,力争培育新成果。
2.以课程开发探究融合育人模式。推进“跨学科融合”的班本化课程实施,将班本课程建构的过程作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途径,通过课题、教研等途径引领。
(1)10月份以年级为单位上报年级主题,各班在年级主题下自定班级子主题,并构思班级的班本课程体系。10月底上报整个级部的班本课程体系图。
(2)11月—次年4月各班围绕班级主题开展学习实践,以班主任为主,班级内各任课教师为辅。
(3)适时组织“班本课程成果展”,开展班本课程公众号的分年级成果展示,优秀作品在华美一楼布展上墙,根据成果展、公众号展示、吸音板布展情况,综合评定优秀班级、优秀级部。
(4)本学期的重点工作为:德育中心推进一年级“3+2”开学课程,让学生理顺常规习惯,爱上学校、爱上学习;课程中心项目化推进“校园里的本草纲目”班本课程的成果落地,作为督导评估展示项目进行培育。
3.推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扎实开展科学课程和多样化的科技活动,将“静态课程内容”与“动态科学创新”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参与到科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总结学校科学经验,让华润科学品牌在全区叫得响。
4.融合聚力,促特色项目发展。打造“非遗剪纸”工作室,以课程思维进一步发展美术特色项目“纸艺工坊”,将非遗剪纸、彩色剪纸融入进来,并加强对特色项目成果的宣传。
5.聚焦重点发展项目实施。有序推进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学期重点项目实施,四个项目的负责人要细化目标、强化措施、注重成果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