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店区杏园小学2021—2022学年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发展规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1-5272673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1-09-01 | 发布机构: |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真正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具体要求,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特制定本年度落实指南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抓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主导权,保证中小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2.坚持遵循规律。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和知行统一,强化道德实践、情感培育和行为习惯养成,努力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3.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提高对学生道德发展、成长成人的重视程度和参与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的育人合力。
4.坚持常态开展。推进德育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创新途径和载体,将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求贯穿融入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努力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三、任务目标
1. 加强学习,充分认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
2.针对小学生身心成长特点,扎实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德育内容
1. 理想信念教育
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革命文化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时事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治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引导学生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 生态文明教育
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大气、土地、水、粮食等资源的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开展节粮节水节电教育活动,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5. 心理健康教育
开展认识自我、尊重生命、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人生规划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五、工作措施
1. 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指南精神。学校校干、德育主任、班主任带头学习,提高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强德育工作的长远规划,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教工通过集中学习和集体培训等方式,帮助全体教职工领会文件精神,强化德育工作意识与责任,形成积极主动的全员育人格局,并能按照指南要求开展好德育教育和实践。.家长参与学习,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公众号等渠道,带动家长一起学习,帮助家长理解文件精神,突出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品格养成。
2.围绕指南要求的“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摒弃不合时宜的德育活动形式与内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德育课程意识,注重德育内容的完整与内在科学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学段之间德育目标、方式手段的有机衔接;改变生硬、机械、灌输式的德育方式,提供鲜活、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的德育载体;将随性的、孤立的、碎片化的德育活动整合成系统性的、螺旋式的、有内在逻辑体系的常态性德育工作系统。
3.围绕指南提出的“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努力弥补德育脱离生产与社会实践的薄弱环节,改变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教育乏力的局面,将德育向家庭、社区延伸,激发全社会的教育责任。
4.围绕指南明确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为抓手。”德育工作的规划、活动的设计要立足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深刻理解“育什么样的人”,做到眼中有人,坚持儿童立场,避免政治化代替人格培育;避免目标过高、空洞虚无,行动上从小微入手,从具体行为习惯养成入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待人接物习惯。
六、实施途径
1.坚持“课程育人”主渠道
强化学科教学在德育渗透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在每一学科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德育的思想,加强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把德育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努力构建德育课堂新范式,推进教学内容在鲜活、生动、有趣中明理,使课堂教学呈现强烈的感召力,真正为学生喜闻乐见;各科教学有丰富的知识载体,文化知识是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根基,以知识为载体德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进一步发掘学科育人资源,发挥学科独特的育人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拓展与融合,形成人文情怀与科学思维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构建全学科育人新模式;各科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的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当、适时、适量地进行德育。
2.强化“文化育人”主旋律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师生群体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提高学校群体素质这一根本目的,实现校园文化的德育效能。本学年,要把建设优美的校园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强劳动教育,通过洁净的校园,得体的绿化,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虽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却有着明确的德育导向性。要加强班级德育阵地建设,进行班级文化评比,让美德故事、传统文化内容上墙,每一面墙壁都承载育人功能。
3.守住“活动育人”主阵地
让节日文化进校园,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围绕各种纪念日开展系列主题集中教育。重点打造公民教育、科技教育、生命教育、礼仪教育、学雷锋教育等品牌活动。活动要突出主题鲜明、仪式神圣庄严、载体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学校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中渗透融合思想道德教育;组建内容丰富的各类社团,开展常态化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自我教育的主动性。科学统筹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班级工作,指导社团活动,形成工作合力。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社会志愿者为学生社团作指导和服务。
4.完善“实践育人”新体系
要策划并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提供劳动锻炼岗位,鼓励家庭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场馆开展各类主题教育,组织研学旅行,磨练学生意志品德,提高沟通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
5.树立“管理育人”新理念
要树立管理育人的理念,将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与学校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完善安全制度,守住德育工作的底线。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碰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红线。明确学校各个岗位的育人职责与要求,画好全员育人的网络线。细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健全面向全体关注特殊群体的关爱机制。
6.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
要建立开放对话机制,利用家委会、家长学校、开放日等形式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开放校园,让家长走进学校。同时要积极走进家庭,建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了解并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对接好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与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搭建育人平台。改善学校的外部教育生态环境,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7.突出德育特色
努力打造“五自教育”德育品牌。作为雷锋学校,要忠实践行“雷锋精神”,以“雷锋精神”为校魂,塑造师生美的心灵,以体验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养成良好文明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要特色,紧扣学校“雷锋德育特色”,加强对学生“五自”能力的培养,保证学雷锋活动的最优环境和最佳效果,形成了自己的德育特色----传承雷锋精神,培育“五自”少年。
七、保障措施
1.加强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认真制定方案,学校将德育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德育专职工作人员、班主任和队干部为骨干,师生代表、家委会代表、社区代表参与的学生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把德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调度,把握正确方向,加强指导和管理。要立足本校实际,结合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方文化、学校文化及本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师生实际等因素,统筹制定本校实施方案和活动设计,科学全面,突出特色,具体可行。
2. 加强以班主任为主的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学校制定规划,加大对班主任队伍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版班主任的德育实施水平和能力,着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工作能力,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加强班主任学习和研修,落实对班主任的人文关怀,落实和提高班主任待遇,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3.加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薄弱环节,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尽快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提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
4. 健全和完善德育工作制度
要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班主任例会制度、教书育人“一岗双责”考核制度,保障学校德育体系的有效实施。要抓好教育常规、活动常规、学生学习常规、班主任工作常规等德育工作常规建设,逐步实现日常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要落实经费保障,强化德育考核,学校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健全德育考核和总结表彰激励机制,落实德育专项经费,保障德育活动正常开展。
5.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德育科研
从学校实际出发,加强德育科研的整体规划,确定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对德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组织力量认真扎实地开展研究,开展德育工作论坛及评选优秀德育课题、优秀德育论文、优秀教育案例等活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提高。
淄博市张店区杏园小学 202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