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六路小学2021—2022学年度教学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1-5273667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1-09-01 | 发布机构: |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
一、指导思想
根据区进修学校工作计划和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立足课堂教学,规范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二、工作思路
围绕上级工作目标,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确保一个重点,抓住两个关键,提高三个水平。
一个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两个关键:一是规范化办学,二是精细化管理。
三个提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生整体素养。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学校精品课程。
1.在学校足球特色上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从历史文学、团队精神、国际友谊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形成学校的精品课程,借助于传统文化课、体育课、班队会等途径进行实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结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
2.初步形成学校的劳动校本课程,内容涉及从家庭生活到校园生活,逐步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养成“我爱劳动”“我会劳动”的好习惯。
3.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数学游戏课程,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想,在想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4.学校德育课程系列化。在抗战75周年之际,学校围绕“理想 信念”开展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健康人格。
(二)课程实施校本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教学常规管理精细化
①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向管理要质量。开学初,对教师的常规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做到精心备课、精心上课、精心设计作业与批改作业,精心辅导、精心检测。促进教学工作旳精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过程管理,采取集中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加大随机抽查力度,加强教学课堂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抽查结果纳入考核。
②实施领导蹲点包级部制度。中层以上领导全部蹲点一线,深入班级、课堂,深入学生、切实了解教师工作情况,全面管理所包级部的教学常规、教学质量、队伍建设。
(一年级:张鹏 朱沉浮 孟凌云 ;二年级:刘玉芝 王震 马亮;三年级:王萍 徐春苗;四年级:齐志远 张婕;五年级:王双 胡海霞 )
③加强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各年级各学科均要把好质量关,扎扎实实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组织好一学期一次的期末学习测评。跟踪分析薄弱(年级或学科)教师教学质量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技能课教师要明确考核内容和标准,建立合理的监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主题化教研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以区学科教研主题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区备课会教学要求,进一步规范新学期教研整体思路,确定我校各学科主题研究,探索具体、有效实施策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①针对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专题教研,通过教师共同设计、研讨、实施,评价,在专题教学方面取得共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课堂教学活动。“骨干教师引领课”给教师起到示范作用。“青年教师汇报课”展示青年教师的成长。“师徒同上一节课”,促进师徒二人共同提高。
③ 集体教研规范化: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定专题,采用“个人钻研备课——集体讨论——课堂实施——集体反思,形成共识——变成集体备课教案”的程序,使集体备课做到有计划、有准备、有实效。从制度上保证并激励了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
④继续扎实开展“两磨三备”的学科研修活动,借助组内研修提升个人成长和课堂教学改革质量。
3.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①加强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及应用的引导,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青年教师展示课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②开展信息化应用竞赛,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形成鲜明的整合特色。
③加强网络教研的参与度和效果。加强使用网络平台进行网络教研活动,转变教师教研、科研理念,提升教师网上教研、科研的应用水平。
(三)校本科研丰内涵
1.加强科研培训,促进专业发展。
①学校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专项培训,如选题、开题报告、结题报告的撰写等内容,增强老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科研常态化意识。
②发挥我校教科研能手、教科研带头人的辐射作用,结合区科研专家蹲点包校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培训、科研讲座,同时组织教师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③充分利用区教育科研信息网,知网等网络资源,组织教师进行科研学习。
2.建立科研骨干培养机制,积极开展校级科研能手的评选和风采展示活动。以点带面,带动全校教师树立科研意识,提高科研水平,激发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3.加强课题研究,抓好课题管理。
①继续完善和落实科研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各课题实验过程的要求,尽量使课题研究科学化、制度化。
②配合校本研究,加强课题研究工作。上一学年我校的“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评价”课题获得省教育学会的立项,“依托淄博河流文化的德育实践活动研究”、“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策略的实践研究”,通过区级课题立项,我校将结合以往的研究经验,科学确立新一年度的课题项目,确定中心课题和重点课题,切实将课题研究工作与构建高效课堂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省市课题申报中实现突破,实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③重视已有课题研究成果和成效的推广工作。
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研究论文、教育教学案例等,并及时进行评比、交流,认真帮助及热情鼓励教师向各级教育教学刊物投稿,加大学校工作的宣传力度。整理汇编教师的各类获奖论文、案例,结合区市各级教育成果评奖活动,组织教师开展校级预选赛,把好质量关,力争做到参赛面广,获奖率高。
4.围绕课题研究,加强我校科研课题管理工作,注重过程材料的积累,健全科研管理档案。
(四)关注教师梯队培养,注重教师团队建设
依托学校“常青藤联盟”团队平台,构建“青涩—骨干—品牌”三级教师梯队,形成“捆绑式”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阅读。学校结合校本研修模式“共读、共写、共成长”,形成学科教师的“读书文化”,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定期向教师推荐读书目录,从不同方面搜集图书信息,如《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定期均有教师书籍的阅读和推荐项目,供教师参考学习;二是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举办一定主题,一定书目的专题阅读活动,要求教师于网上发表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于教研活动时间交流读书体会和收获。
2.构建三级教师团队,多渠道提升教师素养。
①以“小青团”“乐思团”为平台,打造“潜力型”教师团队。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是学科发展的主力军。为了他们能更快更好地成长,学校专门成立了名为“小青团”“乐思团”的助力团队,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旨在引领教师学习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自己的教学指明方向。亮相课、推门课、研讨课加速成长。在磨课、听课中找不足想策略,在磨砺中迅速成长。
②以“师徒组合”为提高的途径,打造“互助力”教师团队。选取学科骨干,与青年教师结成对子,定期督促评价,师带徒,徒促师。师傅对徒弟的精心指导的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有利于加速形成骨干教师鲜明的教学“风格”。
③以“市区名师”为示范,打造“生命力”教师团队。充分发挥学校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创建学校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助推,并以点带面,在促进青年骨干教师迅速稳步地成长同时,夯建起学校的品牌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