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六路小学2023—2024学年 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3-5410165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3-08-27 | 发布机构: |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
一、基本情况分析
学校现有133名教师,56个教学班,5个级部2864名学生。教师35岁以下67人,36-40岁13人,41-45岁9人,46-50岁16人,50岁以上23人,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占比过重,中年教师力量配备相对较弱。
学校在制度、文化、课程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不断日趋完善,以“精彩西六 享受成长”为主旨,以“尚德至善 乐学致远”为校训,研发校本课程,让课程有特点;探索课堂模式,让教学有特色;打造发展平台,让师生有特长。打造“身正业精 博学善诱”的教师队伍,培养“勤思好问 乐学创新”的西六学子。
学校紧紧围绕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努力创设“红色德育品牌”,深度融合教研科研,打造“学科品牌课程”、形成阶层“优秀教师团队”。
围绕培养“勤思好问 乐学创新”的西六学子的目标,构建并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体系,足球课程、经典诵读课程、劳动课程、心理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日益凸显;特色学科发展不断深入,“四团四室”教师团队不断壮大,教师专业的提升带动了学生的成长;艺术科技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师生比赛成绩骄人,实现连年突破。
二、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创建语、数、音等学科品牌课程
1.校本课程持续跟进
根据校本课程的规划与实施更精细,做实、做精,形成“纲要-计划-实施-评价”的完整课程体系。
(1)明晰语文、数学、音乐特色课程主题,梳理前期的成果材料,查摆问题。
(2)加强与特色课程相关理论学习,提炼学科特色课程理论成果,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3)基于特色课程体系,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推行“3+2+1+X”教研模式,形成学科特色课程教学模式,并形成教学资源包。
提炼各个学科的精品课程,实现 “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品牌课程”的美丽过渡。
2.学科拓展课程群深入研发
语文学科的根据小学生思维特点创新语文课程体系,分年段规划阅读教学内容和策略,形成“梯级阅读课程”,并以梯级阅读课程为核心,努力打造语文品牌学科。
数学学科需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思维的培养方面下足功夫,继续开发游戏课程等。
音乐学科,开发舞蹈、器乐、戏剧课程等。其他学科的拓展课程持续开发。
3.完善“节假日课程”
“节假日课程”已经逐步系列化。一是内容按照年级特点结合节假日的文化内涵融合各学科特点;二是策略和方法,轻任务重指导;三是评价包括交流和展示,包含各种评选,成果展示等,教师参与全过程。所有内容可以不同的方式发给每一名家长,打造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节假日课程,充分挖掘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劳动节等节日内涵,引领孩子崇尚文化,崇尚美德。
(二)构建以“学为中心 素养为本”的高效、灵动课堂
推进以自主、共享为支撑的小组合作学习,让自主合作探究成为习惯,持续改变课堂学习生态。
1.打造小组合作学习示范课。
学期初,语文、数学学科率先研究,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出示示范课,从形式的训练,合作技能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展示,给教师们提供良好的课堂范式。
2.加强小组合作式教研,在教研中学会提炼合作主题,设计合作方式,运用合作技能,合作形式是否为内容服务等方面进行研讨,以此提升小组合作教学的内涵,并迁移至课堂。
3.训练学生倾听能力。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合作是不可能发生的。
4.“合作是需要训练的”。扎实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技巧,训练围绕核心问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训练倾听的能力,训练思考的能力,鼓励孩子发表独到的见解。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创设“润泽的教室”,打造“学习共同体”。
5.进行及时性课堂测评,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元素,检测课堂的有效性。
(三)课程评价助力学生发展
1.课程评价多元化
学校课程评价坚持多元化,教师、同伴、家长,自己的多方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过程性资料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努力实现“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2.课程评价体系化
完善《校本课程评价细则》,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等方面进行评价,确保课程开发有价值,课程纲要明晰,目标明确,课程实施有力度,课程展示有成效,学生、家长的满意度高。
3.学生评价综合化
修改并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减少头绪,加强整合。将学科学习、行为规范、社团、活动参与等,统一规划,指导、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督促学生成长,使评价目标最终指向学校培养目标,每个学科都将本学科学习内容并归入“勤思好问 乐学创新”四大系列,实现评价的综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
4.教师评价过程化
年级组交流充分利用校园平台。不限形式,可采用微课程式、台历式总结汇报方式。结合年级组长职责,突出团队合作,突出亮点工作,突出课程建设,提炼团队精华。
备课组评价,将组内研课、说课、上课、评课融为一体,关注合作,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四)持续提升艺体教学质量
(一)按照“以美养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丰劳”的大美育目标,积极开展大美育教研活动,推进大美育课程建设;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融合,与各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强化教师的大美育意识,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丰富美育活动方式,推动校园美育活动蓬勃开展。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提升审美境界,体悟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积极参加区艺术节各项活动,出精品,出成绩,呈现一流的教育教学成果。
(二)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规范与特色相结合”的思路,充分发挥学校足球特色的育人价值功能,以“运动、快乐、健康”为目标,加强体育教学研究,改善体育课堂教学,拓展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丰富学校体育内容,强健学生体魄,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五)全学科立体阅读模继续延伸
根据全学科立体阅读模式研究方案,各学科形成“学习—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的研究实施思路,将形成的各学科的阅读策略继续深入研究。
(六)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提升
1.特色项目提升教师研究内涵
一是紧扣自己的教学专长,找准研究特色,立足点要小,要特,研究要精;二是保持研究的持续性,从特色研究的长远规划,到短期规划,到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均要有步骤,有节点,有落实,有反思,有改进,螺旋式提升;三是借鉴国内外类似的研究成果,汲取有益的做法与经验,提升自身研究内涵;四是阅读相关的理论文献,提升理论水平,进而提升特色研究的内涵;五是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或案例式反思,或教学随笔,或研究论文,或阶段性总结,在整理中将自己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2.教师发展梯级分层提升
(1)借助“四团四室”发展平台,实施教、科研捆绑提升战略,各团室能够以相关科研理论为依据,通过区级以上课题研究立项或结题。
(2)将科研成果深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提升,各团队能够有一定数量教师成为在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等。
(3)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备课组,通过听评课和学业测评进行“问诊式”教研,精准把脉,助力发展。
3. 加强科研、教研的深度融合。
(1)各学科围绕“教学评一体化”开展课程化教研,体现素养导向,关注学科教学效果评估,以评促教,以评促研,形成“教学评”良性互动,建构有主题、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有评价的课程化教研体系。充分发挥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进行“示范化”教研,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研究、指导、服务课堂教学,以示范课+主题讲座为基点,传达学科前沿理念和学科教学主张,促进教学研究与课堂实践的结合,通过课后研讨辐射带动全校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依托各级各类课题研究,引导教师聚焦问题,基于课题,贯穿问题,明确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程序,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以研究的视角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组建学校科研骨干团队,进行科研专项攻关,通过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科研思维,提高科研能力。
(3)本着“以赛促研、以研促学、以评促教、以行提效”的宗旨,依托区优质课、优课、教坛新秀、教学能手、科研能手、学科带头人、科研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科研成果评选等各类评选和赛课活动,引领学校学科教师组建课堂教学研究团队,深耕课堂教学,淬炼教学技能,活跃课堂研究。
3. 规范教研活动及集体备课,提升教研效率。
(1)集体备课每周一次,以分享式备、听评课等活动为主,做到次次有主讲人,次次有主题,次次有效果,次次有记录,做到规范性和实效性的和谐统一。
组内教研:(一周一次)具体内容为:近一周的教学内容研讨(大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活动设计拓展点等);由备课组长提前安排分工,教研时共同完善形成较为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流程。
课例研讨:人人一节课。
(2)突出教研活动主题,强化问题意识,善于抓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主要矛盾,进行探讨研究,有效解决;教研活动不刻意追求内容上的面面俱到和形式上的轰轰烈烈,在“精”、“实”、“小”上作文章。重点完善过程性管理和评价,落实好教研考勤制度,在各学科组织的教研组听课活动列为集体教研,缺勤一次扣0.1分,(因公事请假者例外)以教研组长考勤为主,扣完1分为止。)
(3)结合改进、完善交往式听评课模式,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生成性。每上完一节课所有听课老师要给出有价值的改进意见以电子稿的形式传给授课老师,授课老师在本组内进行反思,完善后由下一位老师再次出示本节课。一个组内可以出示二到三个课时,其中有一节课要体现出学科阅读。
4.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1)小课题研究常态化
大力推进以问题解决、过程改进、质量提升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活动。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际,贴近实践,追求实效,和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走向主题化、专题化,提倡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提倡问题式研究,反思性研究,达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升教师科研素养的目的。
(2)做好各级课题的申报与结题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让我们不忘初心,用心培养勤思、好问、乐学、创新的
西六学子,使我们成为西六路小学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2023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