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店区黄金国际幼儿园优秀教学活动展示《挂在树上的高跷》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1-5211509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1-11-18 | 发布机构: |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
挂在树上的高跷
——观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淄博市张店区黄金国际幼儿园 孙雪婷
观察时间:11月
活动实录:
这天,塑胶操场靠近南楼的地方还有一片没有融化的雪,早上来园脱外套的间隙,孩子们趴在窗户口露出一脸惊喜,迫切的心情想要立马出去玩雪,早饭后苗苗们迫不及待地奔向雪地。
热身过后,孩子们在雪地里嗨了起来。双手想攥个雪球,可雪并没有那么厚,仅靠双手有点儿费劲,这时有的孩子开始寻找容器,只见几个孩子来到盛放高跷的架子前取高跷,兴致勃勃地用塑料高跷盛满雪,再团雪球。有了同伴的方法指引,更多的孩子取来塑料高跷使用。乘章也不例外,拿到高跷的他兴奋地冲着好朋友彭彭挥舞,这一开心的挥舞,高跷“飞”上了树枝,乘章开心的表情瞬间滑落,无助的看着树上的高跷,又小心翼翼地看着我,我微笑的对乘章说:“没关系,想办法取下来就好!”可悬挂在树枝上的高跷怎么取下来呢?
(分析:突如其来的问题—高跷挂在了树枝上,给了孩子们制造了难题,以前我们教师会毫不犹豫的走过去帮助孩子够下来,还会告诉孩子以后要小心。这一次,我们作为观察者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把机会留给孩子。刚开始孩子脸上的表情显然有些紧张,这无疑是教师之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产生疑虑,在教师转变理念下孩子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抬头看看高处悬挂的高跷,无可奈何的乘章叫来好朋友彭彭,手拿雪球的彭彭听了乘章的求助后,抬头看看悬挂的高跷,顺手拿着雪球开始扔上去,旁边的伙伴们看到后也拿着雪球来助阵,彭彭扔上去一个雪球耐心的观察说:“太高了”,接着继续寻找雪球扔上去,高跷依然无动于衷。再一次扔上去彭彭高兴地连说:“打到了,打到了。”打到一次后给了彭彭动力,继续尝试用雪球打高跷。在一旁的伙伴们你扔一个我扔一个都在用同样的方法尝试,可经过一番尝试最终这个方法宣告失败。
(分析:大班幼儿的身体机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彭彭和小伙伴们不间断的将雪球向上抛,可以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他们下肢上肢部分的肌肉力量以及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的综合状况,还是比较强的。借助于良好的身体素质,彭彭通过观察雪球抛上去后与高跷之间的距离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力量,反复不停地尝试让我看到了孩子不放弃勇于坚持的好品质。)
彭彭转身来到树旁,抓住树杈处尝试爬树先是右脚登住树干往上跳,这次未能如愿。紧接着双脚一跳两手抓住树杈使劲拉,这次的尝试也没能爬上去。这时彭彭左看看右看看,直奔旁边的轮胎架跑去,推来一个轮胎,平放在树旁继续尝试爬树,一个轮胎还是无果,他开始招呼旁边的伙伴们帮忙取轮胎,经过同伴的协助第二个轮胎成功的摞在了第一个轮胎上,继续抓住树杈试一试能不能爬上去,这一次脚登在树杈处往高跷处看了看说:“太远了。”他便立马从轮胎上下来了。
(分析:当外在动力无法解决问题时,彭彭开始向着问题的根源探求。于是,彭彭有了各种和树互动的尝试,几次探索下来,彭彭果断采取了“上树取物”的方法。可怎么上呢?最近的树杈可支撑点离地面大约有1米多的距离,彭彭根据已有经验使用借助轮胎,轮胎在彭彭的尝试、目测、判断下向上叠加,最终助他爬上树杈。)
彭彭开始调整挪动轮胎,他边推轮胎边抬头往上看高跷的位置,放置好第一个轮胎后示意同伴们把所有的轮胎运过来摞上。第二个摞好后,彭彭站上去抬头试了试,旁边的墨墨说:“太矮了吧!下来下来”。等第三个轮胎摞好后,彭彭发现轮胎摞的不是特别整齐,他便调整轮胎,先用手臂推一推、拉一拉,再进到轮胎中间用身体调整好。第五个轮胎摞好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开始尝试爬上去,有的直接踩到第二层往上爬,彭彭又在旁边摞了两层试图往上爬,还不时的注意调整五层轮胎。善博单腿跪在最高处轮胎上,一脚登在第二层轮胎上,双手扶着轮胎抬头看轮胎的位置,大家顿时发现轮胎的位置偏离高跷的位置。
(分析:通过观察,彭彭发现地上轮胎和树上高跷位置的一致也是可以成功将高跷取下来的,于是调整轮胎位置,此时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彭彭空间视觉化的发展,他能将视觉感知到的空间关系在头脑中进行再现和操作,并将这种操作结果表现出来。
而当轮胎摞放不整齐时,彭彭对安全评估的意识上线,运用身体的力量调整轮胎。)
彭彭站在两层轮胎,左手扶五层轮胎,身体略倾斜靠在五层轮胎上,右手拿着泡沫的高跷和雪球试图把它打下来。再一次发现偏离悬挂高跷有一段距离。彭彭从轮胎上下来,开始调整轮胎的位置,这一次轮胎放在了高跷下,同伴们齐心协力把四个轮胎摞好,彭彭停顿了一会儿,想了想又取下来一个,彭彭站上三层轮胎,手拿泡沫高跷,把泡沫高跷的绳子一端握紧,抬头看看悬挂的高跷,从上面下来,转了个身又爬上三层轮胎,调整好位置,拿好泡沫轮胎的绳子冲着正对面的小朋友们说:“让开一下,让开一下。”彭彭开始试图用泡沫高跷把悬挂的高跷打下来。这一次没打到,同伴又给他拿来雪球,抬着头站在三层高跷上一次次尝试用雪球打悬挂的高跷,经过一番尝试未果。
(分析:发现轮胎和高跷的位置有偏差后,并没有阻挡彭彭继续尝试的信念,这一次,他站在两层轮胎上,靠着五层轮胎,用泡沫高跷试图进行击打下来。在尝试中轮胎的高度和站立的方向也是彭彭预估的一方面,而且他的安全意识很强,不停地提醒对面同伴的安全。)
轮胎又开始继续加层,因室外较冷,户外活动时间不易太长,便和孩子们约好,悬挂的高跷保留,下次户外活动继续想办法尝试。回到教室开展了相应的分享活动。
第一步:“高跷怎么上树了?”展开活动,乘章讲述了高跷上树的经历。
第二步:“都有谁去参与解救悬挂在树上的高跷?”“你们用了什么办法?”
彭彭:我用雪球想打下来,可是就一次打到高跷。
政良:我给彭彭运雪球,彭彭用雪球打了很多次。
彭彭:我还想爬上树去够下来,可是踩在树杈上看看离高跷太远,前面的树枝还很细,我感觉不安全,就下来了。
彭彭:我还用轮胎摞起来,再用高跷和雪球打,也不行。
扬扬:我帮彭彭运轮胎,他很会想办法。
梓玮:轮胎刚开始摆歪了,离高跷还是很远,我们又搬到高跷下面。
善博:轮胎摞高了晃晃悠悠,我都不敢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很难够下来。
……
第三步:“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雪球打到我身上了。”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
彭彭:轮胎摞高了,站上去就晃晃悠悠不稳当。
扬扬:现在高跷还没够下来,会不会被其他人够下来了。
……
第四步:“还能用什么办法解救挂在树上的高跷?”
豆芽:咱们幼儿园有梯子,踩着梯子会省劲。
雯雯接着说:咱们爬的那个圆锥塑料玩具比梯子高,下面是大大的圆底座,爬上去最上面还能坐,更稳当。
多多:还有架梯,也很稳当。
彻彻:可以用长杆子打下来。
歆冉:用羊角球打下来
……
(分析:回到教室后的分享与讨论,利用照片、视频和孩子们的讲述还原事件帮助孩子们梳理探索过程、总结经验、发挥同伴的力量继续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借此也让我们看懂了孩子们当时的所做所想,如:为什么一条腿跪在轮胎上,一只脚蹬在第二层的轮胎上,为什么不能站在最高出去够高跷?这是孩子自身对安全的预估。为什么不用爬树的方法够下高跷?孩子通过观察、目测,对树杈和树枝的距离有预判,从树枝的粗细程度预估安全。通过孩子们的分享,让我们更多的去了解孩子、走进孩子。也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进行思考,去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天,孩子们期待的来到户外,看到高跷依然悬挂在那里,兴奋极了。乘章和果果取来梯子竖起来,冠宇和小巩也前来帮忙,大家边抬头看高跷的位置,边调整梯子的位置。位置调整好了,乘章试图和伙伴们扶着梯子,小巩尝试爬上去,可只是单脚踩上去梯子已经开始晃动,孩子们放弃了这种方法。
(分析:有了上次的分享活动,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宽广。刚来到场地上,孩子们就有目的性的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乘章和果果决定使用梯子,因空间视觉化的发展,两名幼儿发现了上下两个物体空间位置的对等,也想到了梯子的高度的事宜,但因忽视了或者可能因经验欠缺有关梯子使用的方式方法,所以使得此次尝试失败。)
善博把梯子架在了树杈上,顺利的爬上树杈,小心翼翼的调整站的位置,很快他还是选择从梯子上下来了。这时,彻彻从另一侧顺着梯子爬了上去,爬上树杈的彻彻兴奋极了,在树上站了一会儿便也下来了。在地面上呆了一会儿,又一次利用梯子爬上树杈,开始摇晃树枝,边摇晃边观察,发现晃的不是悬挂高跷的树枝。紧接着先顺着悬挂高跷的树枝看了看,又换了一根开始摇晃,当看到高跷在自己的摇晃下晃动时,彻彻笑的很开心。看到彻彻的办法,乘章站上梯子,扶着树枝,摇晃另一根树枝,试图去抨击高跷。
(分析:善博的尝试因出于高度的安全考虑,并没有坚持下来,但却让彻彻找到了尝试的出发点。同伴间的模仿学习可以帮助幼儿拓展自主发展。彻彻在树杈通过尝试、观察、判断等不断的试误终于找到了自己要探索的根源,成功的喜悦扑面而来。)
彻彻取来一根竹竿,抬头举着竹竿尝试够高跷。有了彻彻的尝试,越来越多的伙伴拿来竹竿尝试。待尝试一会儿后,发现有的孩子取来了比竹竿更长的跨栏的材料(两头有支撑地面的两块木片,一头看上去像小锄头)。
(分析:竹竿的长度对应了地面到空中树枝的距离,但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竹竿的长度同时也在挑战彻彻的臂力、身体控制力。这个瞬间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彻彻勇于坚持的良好品质,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孩子们之间在同伴模仿学习中的自主发展。)
彭彭和梓玮抬着架梯冲着乘章组说:“让开让开,我来。”迅速的梓玮放好架梯就已爬上去,脚踩架梯,手扶乘章他们的竖梯,抬头观察高跷,最终还是主动下来了。再次爬上架梯坐在最上面一层的横梁上,在同伴的协助下拿着竹竿,尝试对准高跷的凹槽处。在不断的尝试下终于对准了,他试图往上顶高跷,可绳子缠绕在树枝上却无动于衷,但梓玮一直坚持尝试。
(分析:梓玮和先前的小朋友的方法又不同了,他先是尝试站在架梯上扶着竖着的梯子,然后坐在架梯的最高出用竹竿不同的尝试,他试图想要把竹竿对准高跷的凹槽顶下来,孩子只看到了高跷,却忽略了绳子的特性以及缠绕在树枝上的特点,这个方法很难够下来。)
这时,乐乐和几个伙伴们一起推来了圆锥形的塑料玩具,可是树旁有遗落的轮胎和几个被小朋友正在使用的架梯,这个材料没能推到树下,只推到一侧便停下来。政良拿来梯子插放在圆锥玩具下面凸起的凹槽里,朵朵迫不及待的爬上去说:“这个高。”果果又搬来一架梯子,放在了已放好梯子的对面,梯子顶部出现了三角顶,几个孩子开始尝试往上爬,爬到顶端。
(分析:孩子通过观察使用材料的高度,发现圆锥形的塑料玩具比架梯高,还能把梯子稳稳地插在里面增加高度。这是经验的迁移既使没能运到最合适的位置使用尝试,孩子们的兴趣并没有减弱,在一旁依然尝试加高的方法。)
冠宇取来一个玩滚铁环的钩子,站上架梯,他不断地尝试调整站在架梯上的位置,先是右脚踩在最高一层的横梁上,左脚踩在下面一层的横梁上,左手抓着架梯一侧,头慢慢抬起去观察高跷的位置,右手拿着钩子尝试着去够高跷,他有些胆怯地来回伸缩并看看我,我问:“需要帮助吗?”刚开始他说:“不用”,还想自己去尝试,可纠结了一会儿说:“孙老师,你扶扶我吧!”我便用右手扶着他的胳膊,他便勇敢地站到最上面一层,用钩子一钩连带一小节树枝和高跷掉了下来。有的孩子欢呼雀跃,拍手叫好;有的还在尝试想办法的孩子还没回归神来,一脸懵圈。
(分析:冠宇在不断的调整方法和材料,这一次他取来滚铁环的钩子,由于自己站上架梯的安全预估,他不停地站上去再下来,一脚再上一脚在下,看到冠宇求助的眼神,我并没有直接去帮助他,而是先询问,得到他的同意后,有了我的帮助,孩子的勇气和安全感更强了,成功地把悬挂了三天的高跷够了下来。)
分享:回到教室孩子们迫不及待地都想看看够下来的高跷,为了不被大家改变树枝和高跷绳子的原样,我提议拍下来放到电视上观看。接着我们又一次进行了分享活动,这一次孩子们积极主动、争先抢后地想要说说自己的尝试、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思考。
教师:今天的尝试,谁想来说说你的体验和感受?
善博:站到树杈上,我有点害怕,我就下来了,我看彻彻上去了还晃树枝,他胆子真大。
彻彻:我刚上去的时候,我也害怕,也下来了,可是我又上去了,抓好树枝,站稳了就没事。
教师:彻彻摇晃树枝的办法怎么样?
彻彻:我想摇摇树枝高跷就能掉下来,可是摇了好长时间也不行。贾乘章帮忙摇旁边的树枝想碰下来,也不行。
教师:为什么摇树枝,高跷掉不下来呢?
糖豆:指着电视屏幕说:“绳子缠在树枝上了”
雯雯:树枝有分叉,分叉的地方不平,绳子掉不下来。
彻彻:在远处看不见,树枝和绳子的颜色差不多,我以为能晃下来。
教师:善博、彻彻你们是怎么爬上树杈的?
善博激动地说:我把梯子架到树杈上,爬上去的。
教师:宸玮你也试着要从梯子上爬上树杈,发生了什么?
宸玮:梯子没放稳,我就想上去,从上面掉下来了。
教师:你看,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着急,首先要做好安全,才能尝试,你磕到了吗?
宸玮:没事,张老师帮我检查了。
教师:大家还用过什么办法?
歆冉:我用羊角球扔上去,打不下来,碰到别人了,我就不用了。
教师:尝试中发现不安全,立马就停止了,你是个注意安全的孩子。
梓玮:我坐在架梯上,用竹竿顶高跷,举的我的胳膊都好累。
教师:乐乐你们尝试什么方法了?
乐乐:我们想用圆锥的玩具,这个比架梯高,可是树下太多东西了,我们过不去,我们就放上梯子看看能爬多高。
教师:冠宇你是怎么把高跷够下来的?
冠宇:我踩在架梯上,用钩子够下来的。
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拍手鼓掌。
教师:除了冠宇的这种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安全的够下来?
雯雯:我们可以把两个架梯放好,中间放上两块木板,像我们闯关一样。还能来回走,调整位置。
……
(分析:分享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和孩子回忆活动中发生的过程、思考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等,也能听取别人的经验,激发自己的思考。经过大家的讨论和分享,老师在收获着读懂孩子的行为,孩子们在收获着不同的经验,学习着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白即使尝试也要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同时锻炼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策略分析:
一日生活皆教育,捕捉真问题,做到真正放手,持续观察给予充足的时间,持续观察,支持推进助推才能促进深度学习的开启。
1、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
此案例来源于孩子们游戏中的偶然发生,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想办法,进行尝试的兴趣。其中孩子们细致地观察;不断尝试调整、再尝试、再调整的坚持性等,顺势促发了孩子们的深度学习。
2、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能够激发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放手,让孩子们更加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活动中,我们能看到孩子们轻松、愉快、专注地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在自己的尝试中,自主寻找答案,在不断的失败受挫中,寻找新的方法,不断求证。
3、给予孩子时间,等待孩子的探究发展。
偶然的时间给予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探究、尝试的机会,教师选择尊重幼儿的发展,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方便幼儿深入探究、反复试误,更好地自主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在探究中发展。
4、经验迁移助推游戏,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
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提升来源于经验迁移运用。活动中架梯的运用、轮胎的摞放叠高、目测树杈与悬挂高跷的距离、站在轮胎上抬头目测高跷的距离等等,无疑都是孩子们经验的累积和迁移运用。有了同伴的方法引领,给予了自我认知和思考的过程,从而激发自己的猜想、尝试,使游戏水平得以提升。
5、分享既而生发集体活动,搭建助推游戏的桥梁,从而实现同伴间的相互学习。
两次活动后,积极开展分享交流讨论活动,利用照片、视频、孩子的回忆讲述,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自己的收获,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讨论、思辨,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从中获取更多的学习经验和思考。
6、教师的身份取决于活动的有效性。
教师的介入指导方法多种多样,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不需要教师时,我们就是观察者,需要我们出现时,我们就是协助者,分享环节,我们就是引导者。自身的定位要准确,才能让孩子们的游戏更加有意义,做一位眼睛有光,脸上有笑的专业型教师助推幼儿的健康成长。
7、游戏活动中教师的站位和幼儿的安全值得我们深思。
活动中,不难看到很多惊险的瞬间,三位教师首先站位有了合理的分配,每个人眼睛恨不得能看透到每一个孩子身上,活动中和分享环节,成为教师渗透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方法,后来慢慢想来,对于放手后的游戏,孩子们都处于高度兴奋解决问题或爬到高度的成功感,当然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也要加强安全教育的渗透。
一个精彩的案例,来源于教师的放手和细致地观察,一个活动的助推,来源于教师的引导。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开始改变,敏锐捕捉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做一个能够了解孩子、读懂孩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