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2023-2024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
---|---|---|---|
索引号: | 11370303MB28657889/2023-5416553 | 文号: | |
发文日期: | 2023-09-01 | 发布机构: | 张店区教育和体育局 |
2023学年度,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以“教育教学质量为学校发展生命线”,借2022版新课标的东风及七中教育集团的发展契机,教育教学再上新的台阶。全校师生众志成城,立足问题和短板,铆紧课堂主阵地,减负提质增效,做好课程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发展、教学管理等一揽子工程。2023年中考成绩再续辉煌,学校的育人水平整体提升。新的学期,新的征程,现将新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体规划。
一、现状分析
复盘2022-2023学年度工作,找到发展的起点,走进新学期,开启新征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目标
目标一 立足“三年规划”细化设计落实学生美好的德育生活;
目标二 聚焦“新课标”“新中考”深化落实“核心素养”;
目标三 深入推进“学为中心 素养为本”的“三化”课堂;
目标四 落实校本研修主题的序列化、递进性、引领性、成果化、实效性;
目标五,项目引领,打造“专业精良、风格显著、善于反思”的教师队伍;
目标六,落实“双减”,减负提质增效赋能;
目标七,强化扁平化、精细化对教育教学管理的赋能
盘点上学期在学生、课程、课堂、教师等的工作,在各口室的指导下,全校师生聚焦学校发展,无私奉献,崇尚一流,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学期末的述职汇报中成果卓著,异彩纷呈。
反思是优秀的品质,复盘反思会不断的督促我们针对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提炼并成为新目标的起点。对照目标和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上学期工作也出现了偏颇,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德育成败的关键,养成教育在点点滴滴的日常规范,细节教育关注度欠缺;
2.新课标的学习与日常的教育教学融合性不足,理念物化为行为的任务艰巨;
3.素养导向的“三化”课堂在实施过程中效度还需提高;
4.校本研修在聚焦新课标主题研究的实效性值得商榷;
5.教师梯度化建设中各梯度教师的项目与新课标的结合需进行重新定位;
6.教育教学管理中各层面领导及部门需提高管理效能,为发展赋能。
针对以上问题,新学期以教科研的视角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诊断,以课题的形式进行探索,形成“培训、跟踪、落实、反馈、指导”的闭环管理,以期待七中教育集团的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二、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本学期继续以“有用”、“有效”、“务实”“创新”为原则,以新课标为指导,立足问题,制定改进问题的策略,在发展中促进学校育人水平的全面提升。规划如下:
目标一,全面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共同体,关注学生养成教育,让
美好的德育生活点亮成长的底色;
目标二,深度解读新课标,聚焦“新课标”,落实“新课标,让
理念物化为行为,对接“新中考”;
目标三,以素养导向“大单元”教学为载体,深化“学为中心 素养为本”的“三化”课堂;
目标四,校本研修主题聚焦学校教育教学主题,实现研修的实效性、引领性;
目标五,转化新课标五大理念,引领各梯度教师业务素养的发展;
目标六,落实“双减”及规范办学,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提质增效赋能
三、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构建全员育人德育体系,打造高绩效班级共同体,创建和
谐美好的育人环境
1.构建全员育人德育体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的培养体系,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突出德育实效
提升智育水平
强化体育锻炼
增强美育熏陶
加强劳动教育
2.全面打造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共同体,建设积极向上的育人文化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一个班集体良好发展的掌舵者,每个班级要以班主任为核心来打造班级发展共同体,每位科任教师都是班集体的团队成员,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班级团队一同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文化。
3.发展中心“1391”高质量育人体系为指导,以项目为抓手,让德育教育落地
聚焦“家校共育,齐心共建;自主管理,聚力自治组织;班级建设,每班一品成品打造。”等方面,让德育教育落地。
以素养导向“大单元”教学为载体,聚焦“新课标”,落实“新课标,对接“新中考”
1.加强对新课标的深度学习与解读
此次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最重要的理念是素养导向,也就是核心素养观。与2001年课程改革相比,这次改革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真正走向了深化阶段,其方式是改变原有的知识观,改变原来的认识论。
2.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观点,概括为五大方面:
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
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
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
④ 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
⑤ 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
这五大理念,在教育部文件中被概括为素养导向、综合育人、实践育人。
(三)以素养导向“大单元”教学为载体,深化“学为中心 素养为本”的“三化”课堂
1.以素养导向“大单元 大观念”教学为载体,让新课标落地
(1)走向有深度的集体备课,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从备课抵达高质量教学现场
一堂课该如何备?关键要素有哪些?目标如何设定?任务如何分解?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系统背后的逻辑所在,让真实有效的学习发生,真正帮助学生抵达学习目标。有效的备课,高质量的教学,多元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让真实有效的学习发生,是我的备课本更新迭代的意义所在。
首先要完成大观念教学单元整体设计:
确定单元主题—设计探究问题—提取核心概念—撰写大观念完成新三维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设计结构化子任务
其次,完成大观念教学子任务设计即针对结构化子任务展开具体设计。
备课组撰写的要点:
2.以学科实践的四大载体(抓手):情境、问题、任务、项目,实现深度学习
在学科实践的育人模式中,学科知识不是直接供给,而是以情境、问题、任务、项目的方式间接供给,学生只有进入情境、面对问题、完成任务和执行项目,才能面对知识、遭遇知识、发现知识、习得知识。
简单地说,学生必须在深入其境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活动中学,一句话必须在“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实践中)中学习!
3.教学评一体化
素养本位课程的两大原理:
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一体化,“概念性理解”贯穿始终;课程、教学、评价的一体化。“表现性任务”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活动、任务设计)与教学测评,三者互相照应,互相匹配。
目标是单元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旨在实现目标,因此,有效的单元教学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遵循教学评一致性。
“一体化”更关注目标设计尤其是目标达成,要求教案逆向设计,从过去的“目标-内容-评价”,到现在的“目标-评价-内容选择”。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从传统知识点的一体化,走向以学习质量标准来落实的一体化、基于深度学习的一体化。
这意味着表现性任务内在地包含“任务设计”与“量规设计”两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支撑表现性任务。
新学期学科组、备课组要研究“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研究并进行评价量规的
4.作业设计--落实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课堂组成
单元作业设计,就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整体设计单元作
业目标,统筹安排作业时间、难度、类型,综合考虑作业批
改、分析、讲评与辅导,以增强作业的整体性、结构性、关
联性、递进性的过程。
2.素养立意的作业设计走向作业布置“优精准”
(四)校本研修主题聚焦学校教育教学主题,实现研修的实效性、引领性
校本研修的基本程序:围绕一个主题,年主题—月主题—周主题,
克服随意性。
根据教育教学的目标中的关键点:新课标深度解读 大单元教学
设计 学科实践 项目化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 教学评一体化 作业设
计与评价。
学科组本学期的研修主题序列,根据确定主题的类型决定研修的形式,根据研修的主题制定相应的《研修量规》,依据《研修量规》和学校的研修标准进行学科研修。
(五)转化新课标五大理念,引领各梯度教师业务素养的发展
1.教师梯度管理
(1)专家团队教师引领践行新课标
积极探索和实施教、学、研一体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真正实现教育与教学并重,形成教研与科研并举、理念与实践结合、学校与教师同行的校本培训新格局。培训中要发挥专家教师引领作用,以提升专业同伴教育理念,提高人文修养。
专家教师本学年度要在大单元设计、大情境提炼、大观念表达、学科实践、跨学科学习、项目化主题化学习等方面积极参与,认真践行,以专业的视角践行新课标。
在本学年度以“博约大讲坛”“个人工作室”“**工作坊”等形式进行开展工作,为专家教师提供平台,把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平时生活的语言与思维,帮助同伴转化为日常工作的常规习惯。切实起到作为专家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2)骨干教师的课堂引领
骨干教师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教育教学中流砥柱的作用。骨干教师通过精研课例,将课标的理念物化为课堂的行为,采用大主题、大概念/大观念、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等来组织,强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改变学习过程中知识碎片化和去生活化的弊病,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再单纯将知识点和技能作为全部学习目标。在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时设计课堂实施中将学习目标问题化:基于课标和教材提炼待解答的基本问题,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问题结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中慢慢形成一个(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 给予学生一个(别人的)知识结构)。这个结构从低水平(简单)结构到高水平(复杂)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书本)知识到真实的(生活)世界,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军。并通过从骨干到专家的层级跨越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
完善《有效教学理念下的课例研修观课量表》,骨干教师在承担课例研修中打磨经典课例,提升教学能力;课堂开发日中展现教学风采,在组织学科教学大比武,在大比武中磨炼优秀课例,提升骨干教师教学硬功;鼓励骨干教师承担参加国家省市区优质课、优课、公开课,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磨课专家组,在磨课中提升骨干教师专业水平。为骨干教师向专家跨越赋能。
(3)青年教师学习发展
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大计,将青年教师发展抓实,为学校发展贡献不竭的动力。
出台《青年教师教案书写规范》《青年教师听评课规范》学会基于“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听评课技术;定期举办青年教师发展系列培训,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功力;组织青年教师优质课和青年教师课堂开放周活动,以竞赛搭建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舞台。
明确教师的教学生命在课堂,引领各梯度教师立足“三化”课堂,聚焦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领学生“深度学习”。以“合作学习”为抓手,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的课堂教学策略,深度把握问题系统,精心设计“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进行 “深度学习”,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立足课堂锻造本领,成长为业内有影响力的名教师。
专家、骨干教师的课题要与新课标、新中考紧密链接,同时要与学科组的研修主题结合起来,从而起到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2.毕业班教师要研究新课标,面对新中考
第一学期,毕业班及小中考的老师统一参加校本研修等一系列学校业务要求。第二学期,在新课标、新中考的背景下,学校的管理将链接新中考做出新的规定。
(六)落实“双减”及规范办学,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提质增效赋能
1.强化规范办学,落实五项管理
严格执行“双减”要求 ,落实规范化办学的相关规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该按照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把国家规划的相应的各学科课程在学校层面转化落地。
2.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提质增效赋能
教育管理系统中,决策、执行、监督是三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良好的教育质量监督保障机制保证教育决策和执行。围绕学校核心工作加强部门联动,行政推动重点工作和项目的落实。
强化质检督导提高教学管理效能,部门联动,质检到位,“将决策迅速变成现场”在实施的过程中监督到位,评价跟进,把握工作的进度和效度。善于、勤于走现场,发现细枝末节的问题背后,值得优化现场的契机,推动学校校政决策的科学与效能。
针对以上质检,各口室整体规划、协调,在学期初围绕质检内容、项目、标准、时间等出台质检配档表,便于整体工作的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