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三届第三次会议委员第20号提案《关于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链形成“链式”集群发展格局的建议》的答复
区政协十三届第三次会议
20
建议人:
主办单位: 张店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答复时间: 2024-06-24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对区政协十三届第三次会议委员第20号提案《关于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链形成“链式”集群发展格局的建议》的答复

汤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链形成“链式”集群发展格局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张店区工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4年全区共有规上工业企业70家,其中制造业60家,民生类企业10家。1-5月份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8.8亿元,同比增长5.7%。1-5月工业技改投资累计3.44亿元,同比下降32.6%。

一是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稳健。2024年一季度我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5.35亿元,占GDP比重9.6%。培育的数字经济园区被认定为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目前入驻企业300余家,今年一季度,通过区5G专班,帮助移动、联通、铁塔公司协调解决5G建设转改直、进场困难共39处,助力运营商完成121处5G基站建设。

二是积极开展装备产业发展及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完成智能装备产业链(群)培育方案制定和报审;先后创建申报成功5家电力电气装备制造领域省/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家企业申报成功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企业);科汇电气成功创建为山东省第七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培育成功5家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为20家智能装备类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成功“先进制造业增值税加计抵减政策”,为该类企业增值税合规减负900余万元;培育成功2家市级创新工业产品;申报2项省级智能检测类创新工业产品;筛选3企业进入省级首台(套)技术装备生产企业和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库;全区装备制造企业获批省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11项,再创历史新高。

三是大力开展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活动。组织工业互联网服务商为全区41家制造业企业开展智能化诊断,为企业提供10余项新一代新技术应用解决方案,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的微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通广电子、科汇电力的软件平台被认定为市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引导安澜电力开展数字工厂建设,成功培育了津达线缆、美林电子、通广电子3处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场景,完成4家省级“晨星工厂”入库工作;安泰爱科申报的钕铁硼生产监测一体化项目获得市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四是企业(人才)培育工作扎实开展。对“小升规”培育潜力企业进行调研,确定民祥化工、奥格新材料、飒露光学、麦滔科技、朗净新材料、奥洁众明、驰聘轮胎等10余家重点企业进入“小升规培育库”。推荐2024年全市重点倍增培育企业,山东能源集团新材料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入选2024年全市重点倍增培育企业名单。7家企业的9人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李万忠、咸日常2人申报2023年泰山人才工程项目。鼓励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祥聚漂染申报省级“水效领跑者”企业,3家企业入选市级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征集了2个工业节水项目,4家企业开展了自愿节能诊断,申报4项省级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成功创建3家市级创新工业产品。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单机制造能力强、系统集成能力弱。我区智能装备制造业在零部件、单机、元器件生产等方面的加工能力逐渐增强,但多数企业重视单机产品的研发生产,为大型项目配套的多,独立承担大项目少,研发和生产成套装备产品的产业链条不完整,系统配套服务水平不高。

二是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研发中心投入不够,对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等产业共性技术重视不足;研发人才缺乏,由于受人才薪资和发展空间的限制,引进高层次人才难度比较大,人才招不进来、留不住,新招聘的大学生跳槽现象比较普遍。此外,有的企业虽然建设了研发机构,但是硬件设施不足,研发人员数量较少,技术力量不强,高水平研发成果较少,成果转化率较低。

三是我区企业规模较少,去年产值过2亿元企业仅有16家,过5亿元企业仅有5家,没有超过10亿元的企业,优质规上企业存量不足、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各企业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松散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大发展、抱团发展的氛围。

四是工业技改投资缺乏新增量。近三年,张店区全力挖潜工业技改投资数据,项目基本实现了应统尽统和早开工、早开票,在工业体量处在全市劣势位的情况下,分别取得了41.6%、50.1%、18.9%的高增幅,同期基数已经站上历史高位,加之近几年存量企业大型技改基本完成(民祥、新塑、爱科项目等),增量招商企业迟迟不能形成技改投资(麦滔、飒露、德元、英科等),导致了我区工业技改投资出现断崖式下滑概率大。

五是智改数转存在一定难度。受行业特点制约,我区制造业企业规模小,多数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认知和积极性不高,同时受到数字化转型门槛高、成本高、阵痛期长等特点影响,企业存在“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的情况。

二、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细化措施,将提案各项举措建议落实落细

一是培植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区在电力电气专用装备、储能装备、大功率电机、新能源电池等行业的传统优势,积极推进企业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要素进一步向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逐步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设备配套能力、工程总承包能力、国际贸易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业配套,鼓励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形成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尖”装备制造企业。截至目前,我区累计培育智慧工厂3家、智能车间34个,上云企业累计超过1000家;入选省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企业1家;2个企业及项目入选山东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获得山东省总数据师制度试点企业1家。

二是推动本地企业“以商招商”。践行“服务好现有企业就是最好招商引资”理念,常态化对接服务本土电子电力等优质企业和已签约落地企业,深入挖掘企业上下游产业资源,全面梳理其产业链核心配套企业清单,鼓励引导企业通过互相推荐和产业配套吸引,协同招引上下游核心企业来张店布局,用市场吸引市场,用企业招引企业,做到“服务好一个,引进来一批”。

三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要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发挥我区智能装备制造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和“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等核心科研单位和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的引领作用,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着力推进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推动我区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探索建立我区智能装备技术与信息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攻克一批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智能装备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和技术支撑。

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利用。加强智能装备制造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行业领先的技术专家,大量培养智能装备制造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创造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努力在全区形成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壮大一个传统行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局面。要重视人才的激励,要通过评选技术能手、拔尖人才,推荐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等方式增加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五是积极塑造产业优势。首先,抓牢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托园区制造业集聚优势,围绕集成电路、关键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重点发展MEMS传感器、智能机器人和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围绕IGBT、MOSFET等AI核心元器件在研发平台、芯片研发生产、封装测试、销售建设等环节加快布局,建成国内最大的IGBT等AI核心元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打造安全可靠、系统完备的产业发展生态。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效益显著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同时,加快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助推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发挥数字协同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龙头骨干企业的赋能作用,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上云用数赋智”水平;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推动建设5G智慧工厂,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力引进或培育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提升工业大数据价值;积极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促进跨界合作,加强人工智能创新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开放融合发展。

关于围绕我区主导产业链形成“链式”集群发展格局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