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街道:立足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筑牢辖区和谐稳定基石 | |||
| |||
体育场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锚定平安建设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回应出现的新矛盾、新挑战,立足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的新模式,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有力保障辖区平安稳定和谐。 夯实调解组织架构,“小”阵地有“大”作为。街道统筹矛盾纠纷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社会心理服务等资源,迭代升级三个“500米”服务圈“体育场模式”,搭建起1个街道、15个社区、N个重点点位组成的三个“500米”服务圈,形成“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社会服务体系。 在原有科级干部接访基础上,整合辖区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在街道和社区市民诉求服务中心轮岗轮值,让居民走路可走、有情可诉,从“情”从“理”帮助居民解忧化难。目前,街道共整合6个律师事务所和1个法律服务所,安排7名律师、2名资深法律从业人员、4个团队进行轮岗值班,日均接待来访群众8名。同时,衔接张店区心理服务指导中心、淄博益宁医院、独角兽心理咨询工作室,择优配备6名专业心理指导师,分别挂包15个社区,截至目前,辖区各公益心理服务站点共开展心理咨询服务28次,服务群众64人。 创新“大调解”工作法,打造多元调解新格局。街道成立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同时有社会治安、劳动争议、物业纠纷、规划建设、八大局便民市场5个专业调解委员会,专业人做专业事,发挥调解在行业性、专业性的作用,完善信息对接、共享制度,确保“警调、访调、民调、律调”四大机制高效运转。 组建人民调解队伍,通过各种形式选聘优秀调解员,建立人民调解力量库,在社区形成由社区书记为组长,全体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党员、乡贤等为组员的社区诉求服务小队,将挖掘居民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的触角进一步前移。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扎实工作,体育场街道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工作体系,提升服务水平,聚力构筑和谐稳定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