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博剧透|中国四名砚之端砚
- 发布日期:2019-08-05 09:34:14
- 浏览次数:次
今天要跟着陶陶出场的是
中国四名砚之端砚
它将在陶博会时
出现在琉璃企业展中——
端砚,广东省肇庆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石出产在广东省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端砚、歙砚和洮砚,素来有“三大石质名砚”之美誉。制造端砚,一般要经过采石。选料、雕刻、配盒四道工序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致密坚实幼嫩、细腻,温润如玉的石质,独特而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而闻名于世。并具有质柔而刚按之如小儿肌肤,摩之寂寂无声响,以及贮水不凅,呵气研墨、不损毫,发墨快等特点。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
1.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绿端、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
2.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青石、红石)、有冻岩。
3.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
4.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
5.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这些石品花纹由于某些矿物质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色彩,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妙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著名端砚专家刘演良在《端砚的鉴别和欣赏》一书对端砚的石品和历代文人的评价作了详细的介绍。从石品的质量来分,可以归纳为“面”、“点”、“线”。
“面”是指砚石中成片状的石品。主要有天青、冻、火捺、石皮,是端砚石材中优质或具有特色的石品。“点”是指在砚石中呈点状的石品。主要有青花、翡翠、石眼。“线”是指在砚石中呈线状的石品。主要有冰纹、金银线、翡翠纹、黄龙纹。
在林林总总的的石品花纹中,有“石品”与“石病”之分,以上介绍的多为“石品”。“石病”主要有鹧鸪斑、五彩钉、朱砂钉、铁捺、铁线、油、虫蛀等。端砚创作讲究因石构图、因图施艺,现代的端砚更多讲究收藏与欣赏,这大大拓展了创作的空间,这些“石病”如果在创作中发挥得好,将会化腐朽为神奇,增强端砚的艺术效果。